在占上海市近六成面積的郊野鄉村空間內,形態各異的村落散布其中,呈現出自然生態與江南風情融合的風貌。而在這些上海鄉村里,遺存著不少古建筑,或精致、或恬靜、或典雅、或雄渾,書寫了人文歷史、記錄著鄉村風貌、經歷過社會變遷,在新時代依然熠熠生輝,成為溝通古今、連接心靈的“時空隧道”。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遴選推出82條“營造之美 自在鄉村”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帶游客看古建、訪遺跡,尋根脈、品文化。上海共有三條路線入選,分別是上海·金山 “尋畫古鎮 意蘊江南”古鎮漫游之旅、上海·奉賢“海國長城”探索之旅和上海·青浦“橋見江南”探索之旅。在這些線路中,我們可以看見“世界航標遺產”朱家角泖塔、上海最早的海岸線遺存華亭古海塘、承載滬郊紅色歷史的陳家走馬樓……不僅是上海歷史的見證者,更是傳承海派文化內涵的珍貴遺產。
從鄉村古建筑出發,深入挖掘和再認識鄉村的歷史資源和文化魅力,不僅能重新加強城鄉地區的文化鏈接,為城區無法抒懷的鄉愁找回記憶中的故土意象,更能激發鄉村振興的活力,讓鄉村之根為城市發展提供創新土壤和文化資源。
點擊查看清晰大圖
在鄉村古建之間
發現“滬派江南”歷史淵源
身處江南地區的江海交匯地帶,上海鄉村承繼了傳統江南匠作體系的特質基因,同時又因為獨特的歷史發展進程和復雜的文化本底,對鄉村建筑風貌形成深遠的影響,呈現出由“江南水鄉”傳統風格向“中西雜糅”現代風格的演變。到上海鄉村尋古探幽,既有驚喜邂逅,更有詩意棲居。
在上海,有一種比石庫門出現要早得多,從形制到結構也更具特色的鄉村民居建筑,它就是絞圈房子。這種民居在布局上類似北方的四合院,不僅四面有房,而且“絞圈而建”,像鉸鏈一樣緊緊連在一起。因其堅固扎實,有利于抗擊臺風;團團而居,也有利于互相守望,防盜防竊。閔行區的龐家南蔭堂和浦東地區的“潁川小筑”為上海僅存的為數不多的絞圈房子,步入其中可了解上海人民自古以來的生活智慧和審美情趣。
在滬郊,還保留有不少獨特的中國古代工程營造類建筑,體現著實用性、藝術性、文化性相統一的建筑智慧。上海朱家角張馬村的泖塔,是目前已知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燈塔之一,被國際航標協會宣布為“世界航標遺產”。天馬山上至今矗立著一座千年斜塔護珠塔,比意大利比薩斜塔角度更為傾斜、歷史更為悠久。
滬派鄉村民居特色也體現在室內——象征吉祥的“灶花”:“灶花”是崇明區傳統民俗藝術,繪制在灶壁上。據說當地泥瓦匠以鍋底灰和水經過特殊工藝調成墨汁,繪制成吉祥圖案,畫作經歷幾十年不會褪色脫落。如今,崇明每年會舉辦灶花藝術節,有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新老”兩代灶花手藝人同場競技,讓人大飽眼福。
走進上海鄉村老建筑,那些垂檐飛角、粉墻黛瓦,承載著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碼,也彰顯著上海人民的營造智慧和精神追求。
在新老交替之中
感受生機勃勃的鄉土文化
如何妥善處理好鄉村古建保護與發展、改造與新建的關系,推動特色村落風貌煥發時代活力、彰顯文化價值,上海新場、楓涇等古鎮提供了一個新的觀察窗口。
當前,新場古鎮正會同江蘇、浙江十余個古鎮,聯合申報“江南水鄉古鎮”世界文化遺產,其是上海唯一代表。“前店中宅、跨水為園”的獨特布局是新場古鎮的特有形態,折射出當年新場大戶人家亦商亦農的愜意生活。
作為申遺的重要內容之一,由黃培康院士故居老宅后花園改造的“新場古鎮后市河后花園”原址于去年底復原開放。重新設計改建的老宅院落鱗次櫛比,粉墻黛瓦互比高低,馬頭墻、觀音兜、飛檐翹角形成一道道古色古香的線條。花園里的一草一木、假山泥路都是根據黃氏后人的回憶重建,并融入了現代藝術設計。新場鎮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這里還將建造新場建筑研學博物館,以方便市民游客了解老建筑保護背后的故事。
“再造新場古鎮后花園不只是為了留住記憶與鄉愁,更是希望通過整體修復改造,讓新老生活方式在歷史建筑中共生。”負責該項目整體方案的同濟聯創設計院設計師宣磊介紹,“修復重建不但能讓后市河煥發出新魅力,還能為古鎮的居民和游客們提供一個休閑放松的好去處,實現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的有機結合。”
同樣的理念也體現在楓涇古鎮的老宅活化實踐中。楓涇古鎮有39座始建于元明清時期的古石橋以及近5萬平方米的古建筑群,既有修舊如舊的靜態保護,也有文化鑄魂的活態傳承。古鎮核心區中大街上的王氏老宅外立面是小青瓦、觀音兜、屏風墻,里面也維持著三進合院式布局,現由集書房、展廳、咖啡、文創于一體的朵云書院運營。出門走不遠,另一座老宅被改造成楓涇丁蹄非遺文化展示館,展示了當地丁蹄制作的傳統技藝,既帶領人們探尋舌尖上的文化之旅,也實實在在幫古鎮各處售賣楓涇丁蹄的本地商戶“帶貨”。
讓上海鄉村風貌
成為城鄉輝映的扳手
上海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是一場創造性探索。郊野鄉村的文化復興,同樣是這場偉大探索的重要內容之一。如今,身處上海的人們正見證著古建民居等鄉土文化再度鮮活,特色村落成為文化共鳴的風景。
在近期上海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的《上海市特色村落風貌保護傳承專項規劃》中,提出了“滬派江南”的概念。“滬派江南”不僅體現了上海地區民居建筑的獨特風格,也承載了上海千年來文明形成、變化和演進的軌跡與印痕。它融合了江南水鄉的特色和上海地區的歷史文化,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滬派江南”風貌。
近年來,上海市政府致力于“滬派江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規劃,努力打造具有示范引領作用的“滬派江南”風貌保護傳承樣本,為上海的文化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近期,上海將以區級政府為責任主體,強化市級部門協同,通過“三師(責任規劃師、責任建筑師、責任評估師)聯創”設計、各類政策疊加、各項行動匯聚、強化公眾參與,以三年為周期,有序開展鄉村特色風貌保護傳承的試點營造。
在保護的同時,加強人們對此的認知也是必要的。本次“營造之美 自在鄉村”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就得到了巨大的曝光:線路專題已在文化和旅游部官網首頁上線,線路推廣聯動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傳世古建》節目,同時在小紅書推出“我心中最美古建”網絡攝影作品征集活動,抖音搭建“營造之美 自在鄉村”專屬話題頁。飛豬、去哪兒等OTA平臺將開展形式豐富的鄉村“吃、住、行、游、購、娛”產品推廣,推薦更多優質鄉村旅游產品、線路和目的地,共同打造暑期“自在鄉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必須增強文化自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具有濃郁江南文化、水鄉特色的鄉村古建、自然肌理、村落風貌,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場景,打造文化自信的上海樣本,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