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規則眼花繚亂,不少人直呼“腦細胞陣亡”:花錢買東西也這么累……
雙11,本該是購物狂歡的盛宴,怎么反而成了“燒腦戰場”?
每年的雙十一,原本是消費者期待已久的購物盛會,但如今,隨著規則的復雜化,不少人卻直呼:花錢也成了累人的事情。這是消費者之福,還是另一個營銷陷阱?
東東是一位有著20年購物經驗的“老手”,但今年雙十一的繁瑣規則也讓她敗下陣來。
她只想簡單囤一些貓糧,卻被各種優惠、滿減和活動規則搞得暈頭轉向。
每一個波段、每一種優惠方式,都仿佛需要消耗大量的腦力和時間。東東無奈地發出一聲抱怨:“購物就像打游戲一樣,要不停地‘守點’,才能撿到便宜,實在太累了!”
在經歷了東東這樣的消費者吐槽后,雙十一的“復雜規則”成了大眾熱議的話題。
各大電商平臺似乎已經注意到消費者的意見,開始宣傳“簡化規則”,強調“拒絕套路”,讓消費者更加輕松地享受購物。
但當人們真正進入平臺時,卻發現實際情況并沒有太大改善:預售、定金、尾款、跨店滿減、紅包雨、直播間優惠……這些名目繁多的活動方式不僅沒有減少,反而愈發復雜。
面對這樣的現狀,網友們的討論充滿了爭議。
有些人認為,商家過度包裝的促銷策略,實質上讓消費者在迷宮般的規則中疲憊不堪。
小川便是一位受影響的消費者,她原本只是想買幾樣護膚品,卻在領券、湊單和優惠的計算中花費了大量時間。最終,她干脆刪除了所有湊單商品,只用了最簡單的滿減優惠。
她坦言:“為了省錢反而耗費了大量精力,到頭來根本沒省多少,還不如最直接的打折來得痛快。”
但也有消費者抱持不同的觀點,認為既然參與了購物節,就應該享受“游戲”般的購物體驗。
部分用戶甚至樂在其中,他們研究各種規則、蹲守直播間,并將這種繁雜的購物活動看作是一場“智力競賽”。
這種對比讓人不得不思考:雙十一到底是為了讓消費者輕松購物,還是讓他們參與到一場“精心設計”的消費游戲中?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雙十一的復雜規則背后,反映了電商平臺對流量和利益的爭奪。
隨著平臺競爭日益激烈,商家們不得不通過各種花式促銷手段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