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第十六個年頭的雙十一,在2024年開啟了“史上最長”模式,較往年整體提前10天拉開大幕,目前進程已經過半。在當前國內消費需求仍顯弱勢的背景下,各大電商平臺紛紛聯合品牌商推出百億補貼、滿減、優惠券等優惠,刺激大眾購買欲。不少消費者也選擇在各平臺間比價、計算優惠、查購物攻略中度過這個雙十一。
今年雙十一的消費有哪些新特點?哪些商品品類最受歡迎?如何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南都近日面向全網發起雙十一調研,力求在海量用戶的購物比價單中窺見消費新趨勢。最終調研結果顯示:
1.有74.21%受訪者完成第一單。這次雙十一,“該省省該花花”“可以買貴的,不能買貴了”成為主流消費觀。
2.比價成為45%的消費者的必選動作,對大部分消費者而言,低價已經不是刺激購買的單一要素,但同樣的東西自己不能買貴了。本次調研中,我們共回收3029多份問卷調查,上傳了有效比價單(各平臺同品牌同規格商品價格對比圖)1226張,其中,882張比價單顯示同款商品京東更便宜,占比超過七成。這1226張比價單覆蓋品類包括服飾、美妝、個護、吃喝日用、滋補保健、家電手機等帶電產品。
3.受訪者表示在踩過很多坑后百煉成“精”,47%的受訪者會提前搜攻略,抄作業,其中PLUS會員超級補貼疊加滿減和品類劵、國補疊加平臺優惠、88VIP大額消費券疊加滿減成為實用攻略TOP3。
4.有45%受訪者選擇多平臺比價,快消、家電、服飾類產品比價需求高。結合受訪者曬出的比價單和調研統計,31%的受訪者認為京東是今年雙十一同款商品最便宜的平臺,位列幾大主流電商平臺之首。
該省省該花花,看重性價比、品質、不吃虧
今年雙十一來得比往年更早,周期更長,主要電商平臺早早進入大促預熱,被稱為“史上最長雙十一”。隨著大促逐漸日常化,商家更需要挖空心思撬動消費者購物欲、實現種草,提前鎖定目標客戶。同時,消費者購物心態也愈發理性,看重高質價比、剛需實用、物美價廉,不再盲目跟風消費。
在本次調研中,65%的受訪者位于北上廣深、省會或新一線城市,26~45歲占比近77%,他們是消費市場的主力。其中,51%受訪者月收入在1萬元以內,月收入在10000元-30000元的占比40%。數據顯示,18.53%的受訪者今年雙十一沒有固定預算,打算根據需求和情況買買買。有明確消費預算的消費者中,1001-3000元內的占比最多(25.6%),預算在3001-5000元的緊隨其后(24.93%),合計來看,50.5%的消費者為雙十一準備的消費預算在1001~5000元。
由于近幾年雙十一的不少促銷活動日漸趨于常態化,加上消費環境的變化,不同消費者面對雙十一擁有不同的心態:有些消費者把雙十一視為一次普通的購物促銷節,只關注當下既有的購物需求,不會輕易被促銷活動種草。有些消費者依然將雙十一視為一年一度難得的消費時機,一次性集中釋放積攢已久的購物需求,邊種草邊加購物車。還有些消費者“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大家集中購物的時間段,商品可能還沒有平時便宜,“到處都有坑”,寧可選擇非必要不消費。差異化的購物心態,令消費行為呈現多樣性。
在調研中,更多受訪者(45%)是精打細算的“勤儉持家型”——對非剛需產品主打一個優雅省錢、體面節儉,在剛需產品上該花花。44.69%的受訪者是“絕不吃虧型”——“可以買貴的,不能買貴了”,關鍵要“一分價錢一分貨”。35.38%的受訪者追求品質,25.89%關注高性價比的平替商品,23.41%的受訪者要求產品、價格、服務三者缺一不可。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消費者正回歸消費的本質,根據實際需求和不同品類商品,做出適合自己的購物選擇,祛魅純便宜,關注性價比、品質、不吃虧是普遍消費心態。
作為“勤儉持家型”消費者,魏嵐在今年雙十一還沒有下單。她告訴南都記者,自己購物看重實用性,最近并沒有什么剛需要買的東西,平時該買的基本都買了,也沒有多余時間精力蹲點直播間只為領取更大額優惠券,“反正價格都差不了多少,如果需要買,會選擇平時常用的品牌產品,并在大平臺購物,產品質量更有保障,服務也省心。”
47%會提前搜雙11攻略,40%組成購物搭子拼單
為了不踩坑,南都記者留意到,雙十一大幕拉開后,各種以滿減、湊單、薅羊毛、比價等為關鍵字的攻略就已滿天飛,點贊和收藏量飆升。調研發現:高達47%的受訪者會去社交媒體上搜雙11攻略,發現還有“超級課代表”曬省錢公式表格;38%的受訪者會卡點定時蹲點搶紅包領券,或是手動分組、自動計算,整明白怎么買最便宜。
從年齡來看,交互數據顯示,越年輕的受訪者選擇“拼體力”購物的比例越高,其中有28%處于25歲以下的受訪者選擇“定時蹲點搶紅包領券。”中年消費者則更多屬于“躺平”狀態,其中36-45歲、46-55歲的受訪者中,均有50%以上的人表示“太復雜的攻略做不明白,直接把目標產品在各平臺放進購物車,直接對比結算價”。
有意思的是,今年雙十一有些“新選手”“新現象”引發共鳴。例如,有高達60%的受訪者感覺自己化身為“購物精”——即在踩過很多坑后猶如歷經“九九八十一買”后煉成了“精”,火眼金睛、精打細算,力求每一分錢發揮到最大的價值。40%的受訪者和親友組成購物搭子——由于部分優惠券門檻太高,很多人開始尋找拼單,達到金額后使用。28.82%的受訪者在各路優惠計算和蹲點中已經鍛煉成“雙十一課代表”,成了極限湊單的“高手”。12%的受訪者覺得,這屆雙十一是對數學老師教學效果的集中考核,很多人可能會不及格。
雙十一不該是只屬于年輕人的購物狂歡。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便捷購物,有電商平臺還推出了老年人專屬客服系統——長輩客服,能夠7×24小時為60歲以上老人解決各類問題,包括為獨居老人代購、教老人在線問診等等,解決問題的同時還陪嘮嗑等。這一功能也受到歡迎,調研顯示,21.44%的受訪者為這一功能的推出點贊。從調研結果來看,處于25歲以下或56歲以上的受訪者,選擇長輩客服功能的比例較高,分別占22%和11.38%。這意味著,有部分年輕人幫助老年人解決網購等問題。
經歷了多年的雙十一,拒絕復雜的優惠套路,回歸簡潔明了的購物體驗,是如今消費者最普遍的心聲。根據已下單受訪者曬出的購物攻略,53.63%的受訪者認為,諸如有平臺推出PLUS會員超級補貼+平臺補貼券+品類券等,很劃算,而且不用兌換不用領,自動發到賬戶里,最為優秀實用。47.67%的受訪者認為,在購買大家電時,國家補貼+平臺優惠+限品類優惠券疊加,優惠buff簡直拉滿。42.64%的受訪者認為,有平臺推出的88VIP專享大額消費券+平臺跨店滿減+品類券等,優惠券數量多,玩法豐富,也能夠最大程度省錢。
74%受訪者已完成首波消費,近四成表示京東更便宜
今年雙十一長達一個月,由于存在預售和正式開售等活動而分為多個階段。為了提前通過價格優惠令消費者提前種草,早在9月,就已經有平臺推出預熱活動,聯合企業提前進入大促期。調研顯示,10月14日-10月23日,雙十一已經過去了三分之一,高達74.21%的消費者已經完成了第一單,還在準備第二波第三波購物。也有近20%的消費者尚未下單,東西正在購物車內,正觀望最佳出手時機。
經歷了多年雙十一的消費者,為了買得實惠劃算,有人在商家鋪天蓋地的營銷陣勢下沖動購物,也有人選擇理性下單,并愿意為此付出更多耐心。對于雙十一什么時期購物最便宜的問題,32.62%的受訪者認為,第一周應該最便宜;27.62%的受訪者認為第2~3周應該最便宜;22.19%的受訪者認為最后一波應該最便宜,雙十一當日下單最優惠。此外17.57%的受訪者認為,商品品類不同,促銷力度也不同,各品類促銷日是最便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