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廣汽集團發布2024年第三季度報告。報告顯示,廣汽集團前三季度合并口徑營業收入740.40億元,第三季度合并口徑營業收入282.32億元,環比增長15.41%。具體在銷量上,第三季度汽車銷量約47.43萬輛,較第二季度環比增長約4%。這也是今年以來廣汽集團連續兩個季度銷量環比增長,從銷量來說已開始形成逐步上升的態勢。
著眼全局,更需理性看待起伏
然而,外界對廣汽的擔心卻此起彼伏,這種擔憂的背后其實是對汽車業可持續發展的憂慮。
今年前9個月,國內汽車行業收入73593億元,同比增長3%,利潤為3360億元,同比下降1.2%,為4.6%。其中9月3.4%的利潤率為年內最低??梢?,延續一年的價格戰已導致整個汽車行業的利潤下滑,增收不增利。在價格戰打得如火如荼的時候,經銷商經營卻變得更加艱難,廠家甚至要虧本硬頂,最終導致的是普遍性、同質化的內耗和利潤愈趨微薄。
廣州珠江新城CBD廣汽中心
這種狀態下,無論是新能源、新勢力還是老牌車企,都承壓嚴重。即使是占據銷冠地位的車企,也直言單車利潤不過8000多元。廣汽作為這個行業的一分子,當然無可避免也要承受同樣的風浪。因此單看一時的成績表現,單獨責難和看空廣汽毫無必要。關鍵還是要看哪一家更有戰略定力和自我革命的勇氣,哪一家始終把消費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從誕生之日起,廣汽就已經歷過無數次的大風大浪,有過一次次的輝煌,也有過數不清的挫折,不斷試錯,不斷成功。秉承用戶第一的理念,持續進行技術創新與車型革新,通過精工細作,推出一代又一代成功的車型。在順應時代的洪流中以不進則退之心,打出了自主品牌的標桿地位,堅守著一家汽車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大局觀。既然如此,暫時的環境不濟和市場低谷,對廣汽來說,不過是重新出發的契機,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前奏。
生于憂患,廣汽主動提早應對
作為一家典型的南方企業,廣汽的務實作風在業內有口皆碑。為應對汽車行業的激烈競爭和深刻變化,廣汽集團很早就采取積極去庫存措施,主動調整優化產品結構、有力促進上下游產業鏈健康穩健發展。1月-9月批發銷量133.5萬輛,終端銷量143.3萬輛,降低接近10萬臺庫存。這種務實靈活的做法,也是一家具有長期市場經驗,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企業務實靈活的重要表現。
市場信任,來自一貫工匠精神。
當前,市場上新車頻出,讓消費者目不暇接。然而,新入局者的短期逐利行為與汽車耐用消費品的本質背道而馳,催生諸多新造車亂象。“快消式造車/網紅車”往往曇花一現,市場還沒來得及消化,許多網紅車就已經曝出各種事故和丑聞。對此,廣汽集團深刻認識到,一時網紅不算紅,基業長青才是紅。要獲得市場的信任,不是靠多快,甚至也不是靠多新,而是靠一個“信”字。誠信,是消費者最期待得到的,但是市場上又最匱乏的因素。
消費者購買一臺車,就是把生命交了給它。如果這個產品從一開始就是偷工減料、弄虛作假,甚至是創始人的信口開河的,那么信任危機,帶來的就是無數生命的危機。對用戶來說,汽車不是快消品,而是長期耐用品,像廣汽本田這樣,堅持做“時間的工程師”,打造安全可靠、經久耐用且富有駕駛樂趣的產品,才是更值得用戶信賴。據了解,廣汽本田的車型,不僅歷經全球各地各種嚴苛環境、極限工況的開發驗證,還追加中國實地設計驗證,覆蓋全國6大試驗驗證基地、70種工況、153項極限環境,包括高寒、高熱、高原、耐久性等非常嚴苛環境。其中,僅中國現地耐久試驗這一項的單車里程就超過30萬公里。這或許就是“廣本車不僅開不壞,還15年都很好開”的原因。
此外,和靠大油箱大電池堆出來的續航不同,廣汽本田的i-MMD混動技術,是真正的高能低耗真技術,可以做到用雅閣43L油輕松跑2000km+。而且它經歷了27年全球六大洲極限工況的驗證,能在任何路況、任何氣候、任何場景都能做到質量穩定、性能強勁,收獲了全球近600萬用戶的好口碑。
由此,信任建立,口口相傳、代代傳承,如水銀瀉地一樣無處不在。終于建立起一家企業帶給公眾的信任感。因此有人說,與其沉浸在做直播漲粉絲,不如好好學習合資尤其是廣汽本田、廣汽豐田那種百年工匠精神。因為,這種精神傳遞的是一種生命值得托付的信任。這樣的車企才能造出用戶放心的車,才是社會放心的企業。
合資領先,智能從未落伍同行
當前,很多人一說到智能化只會聯想到新造車企業,殊不知廣汽旗下的車型,智能化本身就毫不遜色于國內同行,甚至超越了國外豪華車。比如,廣汽本田的智能化技術,一直堅持以提升車輛駕乘安全為第一開發原則。Honda CONNECT 4.0智導互聯系統在語音交互、影音娛樂方面的體驗也非常好,而且廣汽本田還和華為、科大訊飛、百度等互聯網大廠合作,不斷豐富智能座艙功能。像廣汽本田聯合科大訊飛開發的智能語音系統,能識別15個功能、1000多個指令以及多種方言,日常使用非常流暢。
前不久,雅閣領先全球率先搭載Honda SENSING 360+,這是本田全球范圍內最新研發的智能駕駛輔助系統,其率先引入Honda CoPilot Pro智駕輔助系統高速領航輔助,提供合資同級別最多最全的從低速到高速的全速域智駕輔助,帶來更聰明、更科技、更安心的駕駛體驗。
有人說日系車總是比較保守,殊不知,這是一種穩打穩扎與厚積薄發的體現。今年5月,本田汽車對其全球電動化戰略進行了“更新”,宣布到2030財年在電動化及軟件領域投入約10萬億日元(約4800億元人民幣)的資源,2026年至2030財年為傳統燃油車向純電動車正式轉型階段,到2040年計劃實現純電動車和燃料電池汽車全球銷售占比100%的目標。在中國,本田將通過e:N系列和全新品牌“燁”,持續擴大純電產品陣容。到2027年廣汽本田將投放6款純電動車型。這些舉動,并沒有過分地在網絡上刷屏,也沒有搞各種吊足胃口的事件營銷,然而,卻是在電動化和智能化上的最強有力的鋪墊。
著眼增長,奮力揚鞭海外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目標是到202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如今,中國新能源車近幾年的發展速度遠超預期,這是外方始料未及的,調整策略需要時間,見到成效更需要時間。但是,作為全球品牌,以豐田、本田的規模,在世界戰場上征戰數十年,已經積累了長遠的見識和技術基礎。真要轉型,并不在話下。比如,當下,廣汽豐田積極攜手華為、騰訊、Momenta等頭部科技“朋友圈”在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上深化現地化研發,以期打造更懂中國的“新合資車”。還有更多的,不為人知的布局,早就已經悄然啟動。多做少說,這還是廣汽的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