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果你關注新能源汽車的廣告或發布會,可能會發現一個微妙的變化——過去鋪天蓋地宣傳的“智能駕駛”正在被“智能輔助駕駛”取代。從華為ADS到小鵬XNGP,從極氪NZP到蔚來NOP,車企們不約而同地調整了話術。這背后,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行業對安全與責任的重新審視。
清語輕創
智能輔助駕駛技術確實比幾年前強大了
以華為ADS 3.0為例,它通過激光雷達和視覺融合的感知系統,不僅能識別常規障礙物,還能在復雜路口自動規劃路線,甚至模擬人類司機的決策邏輯。極氪的最新車型則依靠508 TOPS的超強算力,實現了城市道路中自動變道、避讓行人等功能,還能通過OTA升級不斷優化體驗。但這些功能都有一個共同前提——駕駛員必須保持注意力,隨時準備接管車輛。
清語輕創
行業的清醒認知
根據國家標準,L3級以下的系統都屬于“輔助駕駛”,車輛的責任主體始終是人。哪怕技術再先進,暴雨天的模糊標線、突然竄出的電動車,甚至是高精地圖未覆蓋的鄉間小路,都可能成為系統的盲區。今年初,某車企的自動泊車功能因誤判障礙物導致剮蹭,就曾引發用戶對“過度信任技術”的討論。
清語輕創
政策與法規
2024年,國家明確了“車路云一體化”的發展方向,要求車企在測試和商用中嚴格區分“輔助”與“自動”的邊界。與此同時,消費者對智能功能的態度趨于理性。數據顯示,盡管L2級輔助駕駛的滲透率已超40%,但用戶實際使用率卻不足三成——很多人試過幾次后,還是選擇自己掌控方向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