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車展結束了,這屆車展不但在國內火出了圈,也是史上吸引全球關注最多的一次。10天時間,外國觀眾來了2.8萬人,外媒的報道也是連篇累牘。
那他們是怎么看中國汽車的?有哪些角度清奇的看法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哪些包藏禍心的建議,是需要我們警惕的呢?
另外,印度媒體一向思路別致,他們的報道又說了點啥呢?
在外媒上沖浪了兩天,對這些報道簡單分了個類:
1、赤裸裸夸獎型
2、針砭時弊型
3、包藏禍心型
4、胡說八道型
5、氣得跳腳型
6、找不到重點型
下面咱就分別來看看。
赤裸裸的夸獎
外媒有個特點,你不行的時候,他根本不理你;你行了呢,他們也承認實力。
路透社標題:
中國最大車展,展示全電動未來,本土品牌占主導地位
比如,一向雙標的路透社,也承認中國品牌已經占據主導地位。
日本經濟新聞標題:
中國車企在IT領域處于領先地位,日本企業難以獨自對抗
日本經濟新聞更關注中國汽車的IT化水平,畢竟這是目前日系車最大的短板。
紐約時報標題:
中國電動汽車不斷進步,令其它競爭對手擔憂
紐約時報在承認中國汽車進步的同時,也還得提一下對他們的威脅。
美聯社標題:
中國汽車制造商在北京車展上,重新定義汽車作為生活空間
美聯社說:“中國車企似乎在永無止境的重新定義汽車”。夸獎的同時,還帶著點酸味??偟膩碚f,對歐美媒體來說,這些已經算是難得的正面報道了。
俄媒標題:2024北京車展,歐洲人的悲傷
被歐洲針對的俄羅斯,在夸贊中國汽車的同時,也不忘嘲諷一下歐洲車企。
另外比較有趣的就是我們寶島臺灣的媒體了,偏藍的媒體不吝溢美之詞,比如這個:
而偏綠的媒體基本上集體失聲,對這屆車展沒什么報道。不過對這些“無腦黑”的綠媒來說,閉嘴可能就是他們對中國汽車最大的肯定了。
針砭時弊型
當然了,也有一些媒體,視角比較毒辣,報道直指我們面臨的很多現實問題。日本經濟新聞和路透社都關注到了中國電車產能過剩,導致惡性競爭。
標題:中國電動車供過于求,產能利用率50%,價格戰正在加劇
平時我們的媒體關注的基本都是各家產能有限,比如小米SU7需要30周才能交車;特斯拉也要一個月左右;甚至7.98萬的秦,在一些4S店也需要等車。
但其實產能不足的只是極少數,絕大多數是產能嚴重過剩。在汽車行業,工廠開工率的盈虧平衡點通常在80%左右,但目前中國新能源車的產能利用率只有50%。既造成了極大浪費,也加劇了惡性價格戰。
另外說到惡性競爭,還有外媒關注到了,參加北京車展的中國品牌有100多個,但是其中絕大多數的新能源品牌市占率都不到1%。
也就是說中國新能源品牌小而散,其中絕大多數難逃破產的命運。對企業來說破產也就破產了,但這會讓無數車主售后無門。
當然了,這其實也是個發展的必然階段,在油車時代的早期,在歐美也出現過品牌林立的時代。是隨著后來不斷的兼并重組,才變成現在幾個少數的汽車集團的。
不過外媒這些提醒還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如果不給市場帶來增量,我們其實不需要更多品牌了,產能的重復建設也要盡量避免了。
包藏禍心型
如果說上述兩個報道還能算是提醒的話,接下來這個說法就指定是包藏禍心了。包括英國金融時報在內的多家西方媒體都提到了一個觀點,那就是在電動化和智能上,中國確實領先了。要想追上中國最快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打不過就加入”!
截圖來自《金融時報》
翻譯軟件翻譯,僅供參考
我們歡迎正常的技術合作,但外媒這種說法很顯然就是想通過合作取得我們的核心技術。想想美國對我們的技術封鎖,想想我們跟外資車企合資了幾十年,仍然拿不到核心技術,外媒們鼓吹的這種合作顯然是居心不良。
另外,中國很多新勢力車企現在面臨虧損困境,急需外部融資,而外資車企往往財大氣粗。但我們要謹防外資車企趁機低價抄底我們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技術優勢。
胡說八道型
除了這種包藏禍心的,還有不少胡說八道的,論調主要是說中國電動車往海外市場低價銷售,正在破壞原有的市場秩序。
最近外媒關于中國產能過剩,往海外低價傾銷的報道非常流行。這說法是從美國財長耶倫開始的,然后西方國家的政商媒體等都在炒作。正好趕上北京車展,于是這種論調就和中國的新能源車結合到了一起。
截圖來自美聯社
翻譯軟件翻譯,僅供參考
對此,我們的官方已經給過明確回應了:
前面說過了,中國新能源車確實面臨一些產能利用率不足的問題,但這只是我們自己發展節奏的問題,說我們沖擊世界完全是亂扣帽子。
歐美日韓的車企幾乎占據了全球汽車市場,合資品牌在中國幾十年里也占據了主導地位,也不見說他們產能過剩了。如今中國新能源車初露苗頭,出口剛見起色,就說我們產能過剩了,這是典型的雙標。
另外,他們還不承認中國電動車的發展是因為我們的技術進步,一口咬定是政府的不公平政策,對本土企業進行了補貼,才讓中國車企有了強大競爭力。這套說法其實并不新鮮了,當年污蔑華為的時候也是這么說的。
氣得跳腳型
氣的跳腳的主要是印度媒體,不過他們氣的倒不是中國電動車的蓬勃發展,而是在車展期間,馬斯克訪華了。
標題:推遲訪問印度后,特斯拉CEO馬斯克抵達中國
為啥馬斯克訪華印度會這么氣呢?因為馬斯克本來是原定于4月21-22日訪問印度的,并且據稱已經安排了和印度總理的見面。
印度一直希望拉特斯拉去印度建廠,這次訪問可以說是印度各界翹首以盼的。但4月20日,馬斯克說太忙了,推遲訪印了。
推遲訪印也就算了,主要是沒隔幾天,馬斯克卻出現在北京了。
這可氣壞了印度的媒體,《印度時報》、《印度斯坦時報》、《經濟時報》等都詳細報道了馬斯克訪華的細節。并且報道了充滿了憤怒。以至于對北京車展的報道幾乎看不到了。
甚至,印度一位知名電視臺主播在社交平臺發文:“為什么特斯拉的緊急工作讓馬斯克無法訪問印度,但并沒有阻止他前往中國”。
其實要回答這個問題很簡單,2023年印度電動車銷量僅為8.68萬輛,同期中國新能源車賣了約950萬輛。所以即便印度媒體氣得再跳腳,但馬斯克放了莫迪鴿子來中國,已經是事實了。
找不到重點型
還有一些海外媒體,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無視中國汽車的巨大進步,無視電動化和智能化轉型的大趨勢,雖然也對北京車展進行了報道,但報道的重點卻讓人很難評。
截圖來自海外某汽車網站
翻譯軟件翻譯,僅供參考
比如,海外某網站選取的2024北京車展的一些精彩亮點,選的是啥呢:別克兩款電動概念車、捷恩斯概念車、日產概念車、馬自達EZ-6、大眾電動概念車和蘭博基尼Urus SE。
怎么說呢,不要吵醒他們,不要打斷他們的夢,讓他們一直沉浸在歐美日汽車獨步天下的時代里就好了。
寫在最后
北京車展,讓全世界再次把目光聚集到了中國汽車身上,這是好事。傾聽各國媒體和網友們不同的聲音和評價,是中國汽車走向世界必須要做的事情。
從這些不同的視角里,我們也能更好的認識自己,也能幫助我們在某些方面補足短板,在某些方面提高警惕。當然了,有些蓄意詆毀,我們也要不客氣的懟回去。
最后,大家怎么看待這些外媒的評價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