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舉行的2024年GTC大會上,英偉達發布新一代基于Blackwell架構的GPU(圖形處理單元)芯片B200,相比上一代H100性能推理性能提升高達30倍。
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勛曾表示,一個新的計算時代已經開始了。“我們的GPU擴大 AI 軟件網絡和交換機技術,構建了生成式AI的計算基礎架構。”
事實上,這些年幾乎大部分全球性的技術風口,云計算、加密貨幣、元宇宙、人工智能,英偉達全都是重度參與者。以ChatGPT掀起的AI熱潮讓英偉達受益匪淺,全球幾乎所有的大模型都是用英偉達顯卡訓練出來的,并以超過95%的市場占有率壟斷了 AI 訓練芯片市場。最新B200芯片更是穩固了英偉達在 AI 芯片領域的霸主地位。
隨著英偉達的迅速崛起,僅用時9個月,英偉達市值從1萬億美元增長到2萬億美元。
截至3月27日,英偉達市值已高達2.31萬億美元——這不僅是美國市值第三高的公司,而且以國內生產總值(GDP)計算,也超過了德國、俄羅斯等大多數國家的經濟體。
回顧英偉達的發展史,從最初靠游戲顯卡嶄露頭角,到如今一舉成為 AI 領域的絕對王者,英偉達是如何崛起的?在目前激烈的算力競賽中,英偉達的領先優勢又能保持多久?本期鈦媒體·鈦度圖聞帶你關注。
10年累計投入364億美元,持續挖掘GPU潛力
今年2月發布的2024財年(2023年自然年)四季度財報顯示,英偉達營收達221億美元,同比增長265%;凈利潤122.85億美元,同比增長768%。整個去年,英偉達營收達609.22億美元,同比增長126%,毛利率則高達72.7%。
作為芯片半導體這一高科技產業中重要的芯片設計巨頭,英偉達持續發力研發投入,這也成為英偉達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即研發為底、生態為徑、AI 為翼。
從發展初期,英偉達非常重視研發生產力,以高投入換去高回報不斷提升產品競爭力。2005年,AMD 的研發費用為11億美元,是英偉達的3.2倍左右;而到了2022年,英偉達的研發費用就達到73.4億美元,是AMD的1.47倍。
截至整個2024財年,英偉達研發費用高達86.75億美元,是AMD同期研發費用的1.48倍。
據鈦媒體·鈦度圖聞統計,過去10年(2014-2023自然年),英偉達累計投入費用高達364億美元,高于蘋果公司、微軟公司等科技巨頭。
隨著研發投入的不斷增長,英偉達通過技術進步降低成本和產品價格,不斷推出新的產品吸引更多消費者,優勢逐漸凸顯。
從1990年的GPU Geforce 256,到首個通用GPU計算架構Tesla,再到Maxwell、Pascal、Volta、Ampere、Hopper架構,以及如今的Blackwell架構,英偉達芯片性能持續提升。例如,相比Hopper架構,最新Blackwell架構的GPU單芯片訓練性能(FP8)提升2.5倍,推理性能(FP4)提升5倍。
AI 方面,人工智能的發展為 GPU 帶來更大增長空間,自2016年開始,英偉達逐步開始向深度學習方向演進。英偉達抓住下游發展新機遇,推出 AI 加速卡,伴隨以 ChatGPT 為代表的生成式 AI 大模型發展進入快速增長通道。
生態方面,英偉達推出 CUDA 平臺,使得利用 GPU 來訓練神經網絡等高算力模型的難度大大降低,將 GPU 的應用從 3D 游戲和圖像處理拓展到科學計算、大數據處理、機器學習等領域,這一生態系統的建立讓很多開發者依賴于 CUDA,進一步增加了英偉達的競爭壁壘。
那么,市場層面看,鈦媒體·鈦度圖聞使用總處理性能(TPP)來對比英偉達與其競品AMD、英特爾的芯片性能情況。整體來看,無論是英偉達A100,還是目前最新的H100、B200,訓練性能都“遙遙領先”于AMD MI300系列、英特爾Gaudi 3等同期 AI 芯片產品。
而最新發布的英偉達B200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