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統一中國后,帝制治理的體系逐漸形成,并在動蕩、潰敗、重建的循環中曲折前進,直至清末迎來終結。縱觀這兩千年的歷史,能否找到一條內在邏輯,來解釋王朝的興衰沉浮?作家沈剛以“組織運營”的視角在《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中,將歷代治理體系串聯比較,從中尋求答案。
這部具有創新性的歷史著作繼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簡體字版后,今年由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推出繁體字版。日前在上海香港三聯書店舉行的新書對談會上,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總經理兼總編輯陳鳴華透露,該書在香港地區銷售穩定,對一部具有相當篇幅的歷史著作來說,如此成績殊為不易。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總經理兼總編輯陳鳴華
沈剛畢業于復旦大學新聞系,大二即在《萌芽》上發表報告文學、小說作品,出版過小說《別了,十八歲》,獲“萌芽”文學獎,后從事品牌研究與推廣工作多年。從文學到歷史,沈剛表示,寫作《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受到許悼云《從歷史看組織》等系列跨界作品的影響,是他20余年鉆研的成果
對這本《興亡:中國兩千年治理得失》,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評價,“作者并非專業研究者,卻具有旁觀者的清醒和獨特視角,值得一讀。”
知名媒體人秦朔推薦,“以中國歷史上的帝制運行作為研究對象,剖解每個時期的治理體系和有代表性的樣本,讓歷史的經絡骨骼豁然而出,是一部有獨特視角和創造力的研究之作。”
中國兩千余年的帝制治理周期中,哪些運行形式是有效的?哪些統治者發揮了決定性作用?儒學為何穩立國家統治思想地位?統治者怎樣處理宗室、外戚和宦官等宮廷親屬力量,以及功臣、武將和文官等朝廷官僚力量?怎樣處理與地方割據政權、少數民族政權等的關系?對談會上,沈剛與比利時根特大學博士、上海大學公共外交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戴勇斌就這些問題展開對話。上海市出版協會理事長胡國強等滬港兩地40余位專業人士參加對談會,不少讀者推門而入,站著聽完全場。
對談會現場
近年來,歷史寫作成為文史出版的一個熱點,出現了李碩《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歷史的游蕩者》、饒勝文《大漢帝國在巴蜀》等受歡迎的作品。在學術與大眾、研究與創作之間,歷史寫作應該追尋什么樣的道路?對此,沈剛表示,他尋求的是第三條路,既有專業的學術寫作基礎,同時不以研究性的寫法,而是按歷史發生學的邏輯進行線性敘述,希望這種兼顧專業與大眾的寫作方式能為歷史非虛構寫作帶來一些新鮮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