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車市關于價格戰的討論又開始愈演愈烈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以價換量”不僅無法帶來更多的利潤,反而可能會使得整個市場環境變得越來越糟,最終的結果就是,反噬銷量,誰也別想掙錢。
以今年4月的情況為例,國內乘用車零售市場僅賣出了153.2萬輛新車,同比下滑達到了5.7%,環比下浮更是接近10%,要知道,在此前的三個月,絕大多數車企都不同程度的對車價進行了下調且優惠力度并不小,可降價卻并沒有換來理想中的銷量。

對此,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表示:“我一直不贊成價格戰,往下走總是有極限,價格戰最后可能就是降成本,然后整車廠降低供應商的價格,供應商的價格降到一定極限的時候,很可能就是犧牲質量。”
以長安汽車為例,盡管他們的營收額在今年第一季度達到了370.23億元,同比增長7.14%,但歸母凈利潤卻暴跌83%,只有11.58億元,究其原因,除了營銷成本、新車研發的投入外,利潤下滑的罪魁禍首就是為應付價格戰所采取的促銷戰略。而除了長安以外,在已經公布財報數據的車企中,有五家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利潤下滑,其中包括上汽集團、廣汽集團、江淮汽車、北汽藍谷,其中北汽藍谷更是虧了足足10億元,比去年同期的虧損金額還要大。

而這種影響不局限于上游車企,下游供應企業也苦不堪言。在今年4月18日舉行的博世中國年度發布會上,博世中國總裁徐大全也直言不諱地表示:“很多客戶對我們提出降價要求,我們一步步在談判,甚至有的地方說,你不答應我們就不付款。因為客戶的降價要求太高,也迫使博世不得不損失一些量。因為企業要保持良性循環,在新的技術領域不斷投資一直走下去”。
值得注意的是,價格戰的影響可不止于汽車產業,甚至往深了說,還會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比如,當車企利潤下滑時,會通過“降本增效”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這降本,有很大程度是要通過裁員來實現的,所以一旦車企效益不好,不少汽車工人就面臨著失業的危機。此外一些主機廠會壓縮下游零部件供應商的利潤,這也會導致一系列的失業問題。而這些從汽車產業失業的工人回流社會后,也會對當地的其他崗位產生沖擊。

不過對于價格戰,業內也有不同的聲音,一些專家認為,市場競爭本應遵循優勝劣汰的基本原則,前些年資本在車市的過度擴張才是導致如今內卷嚴重的罪魁禍首,產能過剩,經濟低迷,這樣的客觀環境下,車企降價是必然的。而即便是價格戰之下,也依然有玩家能夠保持不錯的盈利和競爭力。
以比亞迪為例,他們在今年第一季度的歸母凈利潤就達到了45.69億,雖然不算特別多,但也保持了10.62%的正增長。可見,即便在這樣惡劣的市場環境中,也依然有人能夠靠著出色的產品結構和成本管理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