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市激戰正酣,當前的中國汽車市場無疑是車企競爭壓力最大的市場,面對日益嚴峻的競爭形勢,各家品牌掀起的價格戰、流量戰和智能駕駛軍備競賽已然無限升級。如果以熱搜和車圈關注度的級別來看,過去一個月,有三件事,讓整個行業印象深刻。
一是價格戰。車市價格戰并非近來才有,2023年一整年都是價格戰,只是最近一個月,愈演愈烈,幾十個品牌的近百款車型一齊加入。
二是流量戰。2024北京車展落下帷幕,讓原本展示技術、車型和產品的舞臺,讓位于一個熱搜話題,即“車企大佬,為什么都想成為雷布斯?”輿論和流量成為行業的主旋律。
三是新能源汽車安全。近日某品牌車型在高速公路追尾,引發了新能源車在“堆料”和智能輔助駕駛中對于電池碰撞安全、AEB緊急制動、一體式門把手等安全問題的討論和關注。
道淺則術多。競爭不是只有降價這一條路,獲取關注也不是只有潑天流量。當北京車展落下帷幕,流量狂歡降溫,社交媒體平臺大佬們互動的身影開始不再頻繁,創新、技術和營銷又該何去何從。
有句俗語:“燈下不觀色”。意思是在某種特定的燈光下,不管顏色多亮,人們都看不出東西的真實顏色。如果想看懂,那就得換不同角度和燈光多去看幾次。要想讀懂今天的一汽-大眾、讀懂一汽-大眾的安全底色、技術和品質,也得要這樣來看。不僅要看它堅持“用戶至上”原則,也要看一汽-大眾在新能源汽車碰撞、電池安全、試驗、生產制造等各個方面的“大廠”保障。
不是偶然,也沒有秘密
近日,中保研汽車安全指數成績公布,一汽-大眾ID.7 VIZZION獲本次測評最優成績,安全性測試全優通過,碰撞測試0缺陷。值得一提的是,ID.7 VIZZION在?車內?成員?安全?指數?、車外?行人?安全?指數?、車輛?輔助?安全?指數?及?結構?耐撞性方面?,均?獲得?G級?(優秀?)和?0缺陷?成績?。
可見,在智能網聯汽車時代,安全才是智能駕駛的底色,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汽車行業的變革正在加速,電動化和智能化成為大勢。然而,不管車市多么喧囂和內卷,流量多么潑天,長坡厚雪,一汽-大眾堅守長期主義和高品質的背后,不是偶然,也沒有秘密,強大的產品力和硬核技術依舊是制勝的決定性因素。
一汽-大眾已建立起一套產品涵蓋全生命周期的質量保證體系和質量評估體系,涉及產品計劃、產品研發、生產制造、供應鏈管理和售后服務等主要環節,每個環節均堅持以高品質為核心,為用戶提供安全可靠、性能優越的汽車產品。
安全沒有捷徑。通過一汽-大眾綜合汽車試驗場、各個研發實驗室可以切身感受到“品質”二字的精髓。
在一汽-大眾內部,“試驗高于設計,用戶高于試驗”。只有經過真正的實車驗證,才能保證一輛高品質車輛的誕生。建成面積超過600萬平米的一汽-大眾汽車試驗場,是國內目前面積最大的綜合性汽車試驗場,實現100%德國大眾認證標準,測試道路超越60公里總里程。
一汽-大眾任何一款車型投放市場前,都需要在試驗場進行8000公里、“濃縮”了世界上最惡劣的16種特殊路面的道路耐久強化試驗以及超過十萬公里的道路耐久交變試驗,全過程模擬了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每一種駕駛路況,相當于用戶使用工況下行駛30萬公里,驗證車輛在特殊工況下的可靠性與穩定性,確保交給用戶的每一款產品都安全可靠。
其中“三高”(高溫、高寒、高海拔)試驗是其特色之一。比如最熱的吐魯番,一汽-大眾吐魯番熱帶試驗基站于2021年建成,總面積達到7200平方米,這里擁有全國最高的氣溫和最強烈的日光照射,符合一汽-大眾在干熱、風沙等極端環境下進行整車耐久性、可靠性試驗的條件要求。
高溫情況下的車輛暴曬和耐溫試驗必須經過兩個夏季的測試,這也意味著一汽-大眾用了一年半到兩年的時間來進行整車的耐候性試驗。
事實上,從速騰到邁騰,從探岳到攬巡,目前,一汽-大眾各大生產基地都有上百臺樣車進行著各種各樣的試驗,包括100萬公里各種環境、路況試驗等等。這一切,對于始終堅持“用戶至上”原則的一汽-大眾是值得的,也是行業獨一無二的。
再來看另一個事關安全的重頭戲,即一汽-大眾的研發實驗室。
一汽-大眾對于“品質”的堅守,都藏在一個個細節里。先來看新技術開發中心。新技術開發中心擁有行業一流的試驗設備,覆蓋碰撞試驗中心、車身零部件試驗中心、整車能耗排放試驗中心、驅動系統試驗中心等六大板塊。在國內安全試驗測試技術最先進的碰撞試驗中心,可以親眼見證整車碰撞試驗。
新能源中心按照測試功能劃分為:E-shaker試驗區域、eMast試驗區域、HVB系統測試試驗區域、充電系統試驗區域、可靠性測試試驗區域、電芯模組試驗區域六塊區域,共計98套設備,試驗室獲得德國大眾認證和國家CNAS認證,可開展從電芯、模組到電池包,共計436項全場景路況測試。
以溫度沖擊為例,電池包需要經過高溫70度、低溫-40度,循環的反復考驗。
以純電汽車的電池測試為例,行業目前一般采用靜態檢查的方法。而一汽-大眾率先設計了底部球擊實驗,在模擬托底、刮擦、碰撞等靜態工況的基礎上,增加了車輛電池在20公里/小時、30公里/小時、40公里/小時等不同車速遭遇撞擊的動態行車工況。
此外在大眾獨有的長序列試驗中,電池包需要先后經過“高低溫存儲+溫度沖擊+機械沖擊+機械振動+鹽霧測試+濕熱循環+浸水試驗+浸水式溫度沖擊”,以保障最極端工況下行駛安全。
韌性十足 一季度合資第一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對今年內卷加劇和流量戰慘烈的汽車市場,從成績單來看,一汽-大眾抗住了壓力,展現出較強的韌性。
2024年一季度一汽-大眾保險數累計409217輛,同比增長14.3%,合資車企排名第一。比如一汽-大眾速騰,今年一季度累計保險數5.9萬輛(59232),同比增速29.2%,細分市場排名第一。
顯然,在復雜、多變、且高度競爭化的市場環境中,在流量狂歡中,一汽-大眾始終保持自己的節奏和定力,走高品質和高質量之路。與此同時,對于當下對合資車企的唱衰和雜音,大可不必急于一時下定論,造車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時間才是最好的答案。
汽勢觀:安全和品質比任何時候都重要!
客觀地說,新能源電動汽車帶來了商業模式和營銷方式的變革,直播的興起將傳統意義上的消費群體拉到直播間,減少了過往冗長復雜的中間環節。因而,流量的興起是必然。
但與此同時,關于流量,業內的一個共識是,流量帶來的效應并不是常態,它的持久性還有待考驗。而價格戰,如果陷入“你賣1元,我賣8毛,拼到最后只剩你死我也死”,這同樣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一方面,一個企業更應該通過競爭來提升內部運營效率,提高研發和創新能力,提高供應鏈和體系能力,而不是簡單地通過犧牲產品質量來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價格競爭應該有一個底線。卷產品、卷質量,卷服務、卷價格,一直到萬物皆可卷。業內人士無不擔憂地分析,上一個被卷死的產業是摩托車,過去中國摩托車在東南亞市場具有絕對的領先地位,結果大家卷價格,質量下降,品牌沒了,口碑沒了,最終失去了市場,行業就沒了。
總而言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來之不易,不要只看一朝一夕,新能源、新賽道,安全、技術創新和品質比任何時候都重要,每一個企業都應該有自己的底線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