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接不接受,人工智能技術的趨勢不可阻擋。未來只要有更大的算力,有更多高質量數據,大模型就能夠持續進化。”“我們的教育需要做的是培養能夠超越機器的核心競爭力,未來不屬于AI,而是屬于掌握AI的新人類。”
3月27日,由武漢市社會科學院舉辦公益性主題講座大江論壇·長江文化報告會上,科大訊飛AI研究院執行院長、認知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士進博士以《認知大模型時代教育創新應用實踐探索》為主題,講解了人工智能由智障到智能飛躍發展的歷程,并重點闡述了大模型時代教育創新的重要性和實踐路徑,講座現場互動熱烈。

武漢市社會科學院院長樊志宏介紹,去年以來,大模型從ChatGPT到Sora,AI浪潮席卷全球,其進化速度引起全球矚目驚嘆,對我們的生產生活產生各種顛覆性影響。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探索和應用也不遑多讓,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亦在這場科技革命中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未來如何讓孩子們跟著人工智能一起成長不掉隊,是新時代背景下中國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希望通過講座探討在時代的不確定下,我們個人或家庭在不確定性過程中,能夠找到更多的確定性,如思考方向、思維方法或發展路徑。
科大訊飛深耕智慧教育領域近20年,提供覆蓋教、學、考、評、管的教育全場景解決方案,承建“認知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走在引領新一輪教育變革,助力教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前沿領域。
九派新聞記者就人工智能如何能更好地為教育服務,如何讓教師、家長和孩子適應新技術,AI賦能教育創新的多元路徑等對王士進院長進行了專訪。

【1】從智障到智能,AI有無進化規律
九派新聞:自ChatGPT橫空出世以來,全球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產品的迭代、應用的創新,目不暇接。從人工智障到人工智能,AI的發展呈現怎樣的進化規律?未來會帶來哪些影響?
王士進:AI系統尤其是深度學習模型在參數數量達到一定規模后,會展現出新的能力,這種現象被稱為“智能涌現”。
AI的涌現能力如同嬰兒,從啥也不會到到達一個臨界值突然就能爬能走。因此,當數據足夠多,算力足夠大,AI就會持續進化。例如,當模型的參數超過約600億時,可能會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能力。AI智能的涌現確實存在一些規律性特征,它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多種因素和條件,往往與其處理的數據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有關。大模型能夠處理和學習大量不同類型的數據,這種微觀層面的漸變會引起宏觀層面的質變。
盡管AI系統的規模增長可能帶來智能的涌現,但具體何時、如何以及為什么會涌現新的智能特性,目前仍然難以預測。對于其具體規律的認識還在不斷探索中。
從影響來說,AI的這種涌現能力會導致我們整個社會底層技術邏輯的變化,使得我們所有未來的工作或者生活,都會跟他發生很大的關系。它就是一種新的范式,會替換我們現在所有的技術。
【2】AI+教育的前景有多大
九派新聞:人工智能對現有的基礎教育領域能提供哪些幫助?其產生的市場規模有多大?
王士進:人工智能在基礎教育領域運用,是助力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點,AI賦能教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減負增效。目前教師很忙,學生也比較累,結合大模型的理解和溝通交互能力,可以學習到優秀老師經驗;利用大模型的生成能力,能夠結合老師們的需求,去做更好的教案、設計;利用人工智能中先進的OCR圖文識別、云計算等智能技術,對整個學習的過程化數據做更好的采集、分析,構建學情畫像、知識圖譜,然后給老師或學生去推薦他相應改進的內容。從而大幅度提升老師和學生的效率,減輕師生負擔。
第二是五育并舉。原來我們在很多這個區域里面,體育、心理健康、美術、音樂,學科老師很多,老師們處于結構性缺失狀態。通過大模型技術輔助,例如體育中滑雪跳臺,大模型可通過視覺技術去捕捉到運動員各種行動,把所有數據都分析出來,什么時候該起步,什么時候擺成什么角度,都有更科學的手段輔助提升;在心理健康領域,大模型設備能夠去捕捉學生面部的一些表情、動作、語言,檢測到或者預警孩子的心理壓力,對孩子有個更精準的診斷,從而更好地疏導。
第三是創新型人才培養。怎樣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去激發孩子興趣,推動啟發式探究式學習?如何因材施教根據孩子特長培養創造力,如何開展通用人工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是人工智能正在探索的核心命題。
因此,AI在教育領域不僅提供了個性化學習、智能輔導、教學資源優化等多方面的機遇,預計在未來將產生巨大的市場規模。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支持,AI教育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根據新思界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20-2024年中國AI教育市場可行性研究報告》,截至2023年,我國AI教育市場規模達到6000億元以上。
【3】家長、孩子如何適應AI
九派新聞:教育是我們人生或者家庭具有長周期屬性,也是面臨未來不確定性最大的。身處人工智能拐點時代,家長們普遍焦慮,怕掉隊,怕淘汰,家長和孩子如何適應AI,擁抱AI,更好地使用AI?
王士進:適應AI、擁抱AI并更好地使用AI,對于家長和孩子來說是一個共同的學習過程。我們在智能時代,可以充分享受時代帶給我們的高效便捷,同時批判地使用大模型,而不是直接認為它是對的。
機器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執行任務,但創造力是人類獨有的能力。教育可以通過鼓勵自由思考、藝術創作和不拘一格的問題解決方式來培養這種能力。
當然,除此之外,人類還有很多可以超越機器的能力。比如情感智能,人類的情感理解和同理心是AI難以復制的。情感智能包括自我意識、自我管理、社會意識和關系管理等方面。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們不僅學會使用AI,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與AI協作,創造出超越AI能力的新知識和解決方案。我們要認識到技術和職業環境將持續變化,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至關重要。
【4】AI時代,教育需培養怎樣的人才
九派新聞:大模型時代,教育需要培養能夠超越機器的核心競爭力,這個核心競爭力包括哪些?如何應對人工智能技術給人才培養帶來的挑戰?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激發孩子的創造性,培養拔尖創新人才?
王士進:人工智能技術的趨勢不可阻擋,未來只要有更大的算力,有更多高質量數據,大模型就能夠持續進化,不管你是否接受。無論是孩子們學習知識的速度還是深度,跟技術比起來都會面臨巨大的挑戰。那么未來我們的孩子走向工作崗位以后,究竟還需不需要工作?對標到我們在培養孩子的時候,應該怎么去更好地培養?

圍繞這個即將到來的現實,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應該更好地去重塑我們的教育形態和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很多學者都在往這個方向做深入探索。人才的培養需要注意兩個方面:其一,大模型的進化速度如此之快,只學習知識是沒有價值的。我們培養人才就不能再去死記硬背知識,這個時候你表現得越好,那么可能在未來的競爭能力就會越小。
其二,教育需要做的是培養能夠超越機器的核心競爭力,如創新、創造的能力,才是當前教育要去解決的普遍問題。包括:收斂性思維——邏輯、分析、推理等;發散性思維——好奇心、想象力;認知能力——批判性、系統思維、審美;創業精神——從0到1,走出舒適區;合作能力——同理心,跨文化理解等。
AI不僅作為一個認知智能模型,更是一個激發創意、促進探究和學習的有力工具。重要的是要確保AI技術的使用是以增強而非取代人類創造力為目標,讓孩子們學會如何與這些智能系統合作。教育對孩子們要做的是,怎樣駕馭這些技術,才能讓AI更好去服務,共同創造出新的價值。
所以,未來不屬于AI,而是屬于掌握AI的新人類。從這個角度講,AI+教育將成為未來的“黃金賽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