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場造車的阿里、提速當中的百度阿波羅,堅持不造車的騰訊在做什么?
在北京車展之前,騰訊在智慧出行技術開放日發布了汽車行業大模型“全域智能”解決方案,覆蓋汽車研發、生產、營銷、服務、企業協同等五大核心場景,與此同時,騰訊還發布了在智能汽車云、智能座艙、地圖、出海等方面的升級方案。
在這個方案里,模型、算力、AI工程平臺(工具鏈)、AI應用等都被嵌入其中。騰訊智慧出行副總裁、騰訊智慧出行負責人鐘學丹介紹,騰訊汽車行業大模型正與長安、廣汽、一汽豐田、東風嵐圖、易車等十多家汽車行業伙伴開展應用實踐。
相比其他互聯網巨頭對于造車的熱情,騰訊在汽車領域的布局一直是不溫不火。
除了混元大模型應用正在加速落地,能給內部業務賦能之外,騰訊需要尋找更多行業應用場景,汽車行業成為騰訊發力的重點方向。
大模型加持下,騰訊布局多年的to B業務來到一個新的轉折節點,這是一次必須抓住的機會。
01.
發布汽車行業大模型,加速“上車”
車企上云的需求年年有,這并不是一個特別新鮮的話題。
但隨著自動駕駛能力升級,帶來了龐雜的“數據海嘯”,產業競爭已經從單車智能向云端延伸,如何云上進行高性能、低成本、安全合規的數據存儲、計算、模型訓練成為剛需,也進一步催生汽車行業云市場規模的擴大。
車企本身也需要上云,從內部管理、工廠制造再到后續車后服務等各業務環節,上云能夠有效提升運行效率,實現企業數字化轉型。
實現車云一體化的數據驅動成為關鍵。
騰訊在此次發布會上公開了“車云一體化”戰略布局。騰訊副總裁、騰訊智慧交通與出行總裁鐘翔平表示,騰訊堅持“車云一體、云圖為基”的戰略。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表示,面對AI驅動新智能的新階段,騰訊一方面不斷夯實云和圖的基礎能力,為汽車智能化發展筑牢底座;另一方面也與產業鏈伙伴一起,探索AI大模型等前沿技術在各個場景的創新應用。
湯道生也分享了騰訊在智慧出行領域的最新思考和方案。
首先,算力、算法、數據等關鍵能力升級,推動自動駕駛得到突破。騰訊以“車云一體”的模式,為汽車研發和生產提供數字化基礎,助力車企自主創新,提升效能。
面對車企自動駕駛研發和運營的需求,騰訊云在行業率先設立了“專云專用”的智能汽車云雙專區,為自動駕駛開發創造了一個端到端、全程合規的數據閉環服務。
湯道生透露:“目前,我們和蔚來、奔馳、博世等企業合作,讓他們的自動駕駛研發團隊,更專注到算法開發上來。”
同時,騰訊還打造了智駕云圖,將自動駕駛地圖數據全面云化,以更靈活、更鮮活的方式,為自動駕駛系統輸送地圖數據“養料”。騰訊聯合了元戎啟行打造了行業首個僅用導航地圖數據的高階智能智駕的量產方案。
騰訊還將持續投入和升級大模型能力,基于行業大模型、TI平臺、知識引擎等工具鏈,為座艙打造更智能的體驗,讓汽車營銷更精準,讓售后服務更高效。此次發布的汽車行業大模型“全域智能”方案就是一次實踐。
湯道生詳細透露了大模型與車企的合作進度。“我們也正與長安嵐圖、廣汽、一汽、豐田等企業聯合打造汽車行業大模型方案,覆蓋座艙助手、營銷客服等場景。比如我們將大模型能力應用在汽車的營銷全流程中,幫助銷售人員智能分析營銷數據,也生成營銷的內容,強化面向用戶的互動問答的體驗,促進銷售轉化。同時我們也還為東風日產、廣汽的租賃等企業提供金融風控大模型的能力,也降低企業運營的風險。”
據悉,未來,騰訊將持續開放座艙大模型、車載應用生態、智駕地圖等能力。
前不久騰訊云就宣布,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文檔、騰訊樂享、騰訊電子簽、騰訊問卷、TAPD、騰訊云AI代碼助手等騰訊協作SaaS產品,已全部接入騰訊混元大模型。
混元大模型應用正在加速落地,除了給內部業務賦能之外,騰訊需要尋找更多行業應用場景,汽車行業成為騰訊發力的重點方向。
騰訊云在汽車行業的業務拓展尚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騰訊云服務超過100多家車企和出行科技企業,其中,有30多家使用了騰訊的海外云服務。
騰訊預計,截至今年底,智能汽車產品將搭載至超1500萬輛車上。
入局汽車產業已經五年的騰訊云,逐漸畫出了一張覆蓋“車云一體化”的路線,在車端,騰訊此前已經推出了智慧座艙TAI、智駕地圖、高精地圖、智能場景引擎、車載小場景等產品,在手機端,微信“騰訊出行服務”小程序等產品;在云端,行業云解決方案覆蓋車輛研發、運營全鏈條。
02.
車企需要什么樣的汽車云?
汽車云市場的不斷膨脹,挑戰也隨之而來。
車企上云,除了要考慮性能和成本,還要面對車企與云服務平臺數據標準不統一,數據安全的問題。
針對數據安全合規問題,騰訊智慧出行副總裁劉澍泉在接受群訪時向智駕網表示:“不過今天來看,端側所部署的都是蒸餾過的大模型,而不是一個大的神經網絡放在端上,這是我的理解。所以在這個里面去看的話,這種端側大模型會服務好車主,這個模型更新迭代升級是依靠于云端的,也就是真正訓練大模型的時候是在云端。所以整體來看,我不認為它是一個挑戰。”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市場新車上市超700款,其中具備L2級以上智能駕駛功能的乘用車新車銷量占比達到42.4%,智能駕駛已成為左右消費者購買決策的最大賣點。
相應地,智能車領域的數據量呈指數級上升,必然對算力的要求也呈激增態勢。
未來的智能化之爭,核心就是算力之爭。
尤其是在今年高階輔助駕駛開始爆發性上車,帶來自動駕駛研發上云需求并噴,高階輔助駕駛功能已成為20萬元以下車型的標配,提升自動駕駛研發效率對于主機廠來說變得愈發重要。
自動駕駛在未來將會成為汽車云體量最大的市場。何小鵬更是預測,2025年開始,小鵬汽車每年花在算力上的費用就會超過10億元。
從車企角度看,據沙利文數據顯示,單就2021年,國內規模較小的車企,汽車云等方面的年度預算在1000萬元左右,而集團級大型車企預算在5000萬元左右。
這必然會普惠英偉達一類的GPU廠商,二類是將芯片算力通過云計算向車企及算法公司普及的云廠商。
如何給車企提供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算力解決方案,成為云廠商的勝負關鍵。
To B解決方案的一個核心賣點就是降本增效。劉澍泉表示:“在算力資源強化方面,騰訊云通過采用新一代HCC高性能計算集群,實現了10萬卡GPU規模的超大算力,能夠快速訓練萬億參數大模型。結合自研星脈網絡的3.2T通信帶寬,GPU利用率提升40%。同時,自研訓練和推理框架在千億參數大模型訓練中節省了50%的算力成本。”
騰訊對于汽車賽道的重視程度遠不如百度、華為、小米等巨頭,智能汽車云業務是唯一拳頭產品,但除了云,市場也尤為期待這個互聯網巨頭能在下半場的汽車智能化浪潮中仍保有它的一席之地。
一種現象是,云廠商做汽車云,某種程度上有對標移動互聯網生意的意味,智能汽車起來以后,有望開啟下一個移動互聯網級別的巨大增量市場。
03.
騰訊云成長的煩惱
如果把時間軸拉回幾年前,騰訊云對于汽車行業的熱情遠不如現在高漲,“汽車云”也不是一個單獨的品牌,只是做了車聯網、自動駕駛等智慧出行的上層應用。
為什么汽車云在這幾年備受關注?對于云廠商而言,這是一次有可能改變增長頹勢的機遇。
據IDC新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3上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3年上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為190.1億美元。其中,IaaS市場規模為112.9億美元,同比增速13.2%;PaaS市場規模為32.9億美元,同比增速為26.3%。從IaaS+PaaS市場來看,2023上半年同比增長15.9%,為近三年來同比增速新低,中國大陸公有云市場增速持續放緩。
但中國汽車廠商正積極擁抱公有云。5月,IDC發布了《中國汽車云市場(2023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23下半年中國汽車云市場整體規模達到53.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5.2%。
騰訊如今的挑戰已經不是要面對一個與之地位匹配的“華為云、阿里云們”,而是在多個不同領域里,試圖將市場份額一步步蠶食掉的小體量對手們。
過去一段時間,騰訊云的增長逐漸顯露疲態。自2019年之后,騰訊就不再單獨披露云業務收入,放入“金融科技與企業服務”項下,該業務在從2022年Q2開始增速下降到0.8%,后來在2023年Q1-Q4增幅有所回升至15%左右,但并沒有持續到今年。日前,騰訊發布了2024年第一季度最新財報,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同比增長7%。
進一位遙不可及,退一位如鯁在喉,是騰訊當下面臨云市場競爭的真實寫照。
騰訊云目前屬于騰訊旗下的CSIG部門(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在2021年5月,CSIG宣布新一輪架構升級,由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湯道生擔任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
CSIG部門某種程度上反映出當下騰訊在to B方向的壓力,至今尚未盈利。馬化騰在今年初的年會上也提出要求:“除了特別重要的戰略性產品和基礎性投入,必須盡快上岸、浮出水面。”
一位騰訊內部人士告訴智駕網,內部管CSIG調侃叫“慘死雞”,PCG叫“破產雞”。“從2022年到現在裁員的重災區主要是‘慘死雞’。
根據財經十一人的報道,有多位不同業務線的騰訊人士表示,目前大部分的事業群都在裁員,其中,今年3月,騰訊CSIG業務就已裁過一輪,比例大約是15%。
而幾乎所有騰訊人士都提到,裁員的原因是業績壓力大,需要降成本。
2023年10月,騰訊CSIG明確了以利潤為導向的新考核體系,專注于自研模式。其中,IaaS層面只保留騰訊云的基礎項目,PaaS和SaaS都會把重點放在分布式云、騰訊企服(會議、文檔、企微)等自研項目中,會議、文檔、企微等產品均有良好的用戶口碑和市場份額。
在明確了不做硬件、不造車的前提下,這意味著騰訊云整體戰略發展節奏會更看重利潤的落地,但除了云,想要攻入汽車領域腹地,騰訊又還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