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信解開AI困局密鑰?中國兩年落后美國
"中國AI技術落后美國約兩年,但正在追趕。"阿里巴巴董事長蔡崇信最新對話視頻曝光,就中美AI較量現狀直言不諱。而在芯片禁運的陰霾下,蔡崇信認為從長遠看,中國完全可以自己生產高端GPU芯片。
光怪陸離中的"去中心化"
事實上,在這場"人工智能時代"的博弈中,中美兩強你來我往已是常態。今年以來,隨著ChatGPT的爆紅,全球AI狂熱被徹底點燃。而美國作為AI革命的發源地,先發優勢使其持續保持領先。
但形勢并未就此穩定。聚焦于"中央集權式"的美國AI企業,正遭遇日益嚴峻的"去中心化"威脅。OpenAI選擇微軟,DeepMind屬于Alphabet……AI巨頭無一幸免于被圍繞"利潤"而生的資本綁架。
反觀中國,雖門檻暫且較高,但在宏觀戰略層面,AI技術自主可控、民族品牌培育都備受重視。相較于美式"利潤中心",中國AI企業傾向于"產業鏈生態"思維。
無獨有偶,此番蔡崇信直言中國AI落后,正是源于認知到這一差距。而阿里巴巴做為產業鏈整合者,要突破當前被動局面,除了靠己力追趕,主動融入全球產業鏈或是捷徑所在。
技術換芯片?蔡崇信算盤打的就是這一招
蔡崇信的論調直指云計算,背后的著眼點其實是芯片。
去年10月,美國開始限制向中國出口高端芯片,這無疑對阿里云等涉及AI運算的業務帶來重創。
不過,蔡崇信并未對此太過焦慮。他認為,在不遠的將來,中國完全可以"自制"高端GPU芯片。或許其才是阿里最終的布局?
近幾年來,中國在芯片自主化進程實際上已大踏步推進。從制程工藝到知識產權,再到元器件生產,本土芯片企業均不乏"猛將"級別的新兵新式。尤其是即將量產的第三代揚芯處理器,性能堪比蘋果M1。
蔡崇信眼中的云計算大計,是否也暗藏了一份"技術換芯片"的單點突破愿景?中國AI落后于美國,但若能在芯片領域占據優勢,未來整個格局亦將發生逆轉。
商業PK歸根結底是產業鏈競爭。既然AI是未來主賽道,那么盡早布局相關產業鏈便顯得至關重要。以云計算芯片化為突破口,的確是一張不錯的好牌。
電商AI化是否比云先行?
除了在云計算賽道施加重錘外,蔡崇信另有隱藏著的一張"殺手锏":電商業務。
對于電商AI化的前景,蔡崇信同樣發出阿里"必將在這場游戲中占據主動"的豪言。
事實上,各路AI巨頭電商業務發展均已跟上。除了亞馬遜的語音購物,微軟等也在電商入口處摸索創新方案。淘寶此前已經嘗試過運用AI生成商品圖像、描述等內容,但仍舊"小打小鬧"。
如今,基于大模型的電商場景應用,無疑將提供全新可能。從海量商品、虛擬試衣間到新品設計孵化,AI生成內容有望滲透電商營銷的方方面面,為商家降本增效。
整合電商、云計算兩大基石,何愁人工智能落戶不了?蔡崇信的野心可見一斑。
重構阿里,從救火到復興?
對阿里而言,在云計算、電商等重點領域率先實現人工智能布局,無疑將助力它的重整旗鼓。而要跳出"落后的陰霾",重塑昔日王者風范,顯然任重而道遠。
實際上,近年阿里內憂外患頻頻。內部效率低下,組織臃腫,出現"架構焦慮";外部則遭遇業務迷失、發展放緩、權力斗爭等多重困擾。重組幾經波折,卻終于定于今年完成。
蔡崇信指出,導致阿里落后的關鍵原因是"忘了用戶"。用戶至上,貴在體驗至上,這個撥亂反正的"至理名言",正反映出新阿里將要通過一場徹底的自我改革。
將重心下放,凝聚以CEO為核心的實戰派力量,立足用戶需求優化內容和產品,實現去中心化。這正迎合阿里集團本次重組最本質的價值訴求:為用戶創造價值。
而這一理念與AI的契合度則是天然絕配。有了大模型內容生成,將助力阿里優化內容體驗;而云計算、算力則可以支撐AI服務等新體驗的普及。
看來,蔡崇信為阿里描繪的重生藍圖中,AI為最根本的破局關鍵。只要AI之路一錘定音,不遠的將來,"新阿里"或許就能從火中鳳凰涅槃。
中企角逐高地 站穩腳跟方能制勝
回望中美AI角逐的整個賽道,確實存在一些阻礙因素。但如蔡崇信所說,從長遠來看,中國無論在算力、算法,還是產業人才等基本面上,均遠非不可"反超"。
中國以及企業都有著草木根深的產業化意識。AI賽道并不限于哪家獨大,而是一個龐大的產業生態圈。只要始終緊跟行業技術發展脈絡、保持開放合作,就一定能在未來的日子里迎頭趕上。
即便在短期相對落后,但中國企業已先人一步在全球開疆拓土。無論是阿里的數字貿易之路,還是騰訊、字節等的海外擴張,均為AI產業布局找到了新的出海機會。
面對美國AI企業在賽道上的絕對優勢,中國企業正在謀求更高維度的戰略突圍。除了自主研發與產業鏈整合之外,全球化布局同樣是必由之路。
通過產品和服務在海外市場的推廣,中國企業不僅可以獲取更多實踐場景積累經驗,更重要的是對本土AI生態形成有力補充。這無疑將為未來中國AI產業發展注入更加澎湃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