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當我在美國的家中,看到尼克松總統登上長城的時候,我無法想象自己會走什么樣的路到長城來。”《安居長城:我的記憶,設計與夢想》新書發布會在懷柔舉辦。該書作者、69歲的薩洋講著流利的中文,感謝著他在中國遇到的人們,拉家常式地講述著在長城腳下度過的難忘歲月。
在慕田峪長城腳下村子扎根
“希望你能和我一起笑,一起哭。希望你能分擔我的悲傷和快樂。”現場,薩洋分享了他與中國50余年的深厚情感。他說,雖然自己是美國人,但家在中國,事業也在中國。他更希望通過努力,讓更多人熱愛長城、感受長城腳下建筑的美。
薩洋畢業于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1973年開始學習漢語,1982年與中國留學生唐亮在美國步入婚姻殿堂,4年后來到中國定居。1996年,薩洋爬完長城,沿著小路往山下走,碰到慕田峪村村民李鳳泉兜售T恤衫。薩洋說:“很抱歉,我今天對買紀念品不感興趣。但我很羨慕你能住在長城附近這么美的地方。我一直希望在這里有個家,但這似乎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沒想到,過了幾天,李鳳泉竟打來電話,說在慕田峪村找到了幾棟可以出租的老房子。從此,薩洋開始與長城腳下的房子結下不解之緣。
薩洋說,他喜歡長城壯麗的美景和這里山村幽靜的風情。機緣巧合,他決定在懷柔北溝村建造一個民宿酒店,著名的“瓦廠酒店”隨后誕生。從2005年起,薩洋和他的中國妻子已安居長城近20年。他說:“從慕田峪的家開始,到如今我已設計改造了三家餐廳和酒店、數十所民宅。”
薩洋稱自己作為一個任性的孩子來到中國,來到中國后才獲得了真正成長,“我的道路從混沌到清晰,一方面是自己很幸運,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周圍人給我很多幫助,讓我慢慢找到了一條明確的道路。”事實上,多年來,北溝村黨支部書記王全都在支持著薩洋,他說,村民們也從薩洋身上學到了很多新理念。
利用長城景色設計鄉村民宿
“秋天是我最喜歡通過書房窗戶欣賞窗外景色的季節。湛藍的天空下,山上的長城發著白光。”《安居長城》一書記錄了薩洋的動人經歷與鄉村建筑改造智慧,書中以其獨特的視角和精彩的設計案例,吸引了眾多讀者。書中還記錄了薩洋在鄉村居住、進行建筑改造的過程中,面對傳統與現代的沖突帶給他的實踐與思考。
瓦廠酒店藝術氛圍濃厚,處處都能拍出大片。面對自己的心血之作,薩洋說:“我設計瓦廠酒店的時候,是利用長城的景色,所以設計了每一個客房都是一層半高,上衛生間,洗澡,躺在床上都可以看長城。”
瓦廠酒店是由原北溝村村辦的琉璃瓦工廠廢棄后改建而成。“瓦廠”的名字保留了它的歷史記憶,工廠的原貌與燒制痕跡盡可能保留下來,原有幾個老窯洞和煙囪都成為薩洋的設計元素。磚瓦元素與現代藝術的融合更是在酒店中隨處可見,琉璃瓦碎片鋪就的地面耀眼奪目,在這里人們體驗的不只是鄉村酒店,還有塵封已久的歷史和文化。而瓦廠酒店已成為北京市唯一一家“中國鄉村遺產酒店”。
值得一提的是,從2009年開始,2049投資集團進入北溝村,收購了瓦廠酒店,并陸續建造了三卅精品民宿、瓦美術館,薩洋的美學思想、設計語言得以繼續演化。與瓦廠酒店一路之隔的三卅精品民宿,原址是一個廢棄的燃氣站,設計師們從手把手教村民壘石頭開始,土洋結合,中西合璧,幾經推敲打磨,四年磨一劍,最終國際設計團隊與北溝村土生土長的建筑隊將建筑完美呈現。北溝村瓦美術館與瓦廠酒店特色一脈相承,是對北溝文化的一種致敬。瓦美術館的外立面由9696塊金色琉璃瓦和66塊透明玻璃磚構成。白天光彩奪目,夜晚光影交錯,形成北溝村一道獨特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