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又對中國出手了。當地時間5月14日,美國宣布對部分中國產品大幅提高301關稅。對此,我國外交部迅速予以回應,敦促美方切實遵守世貿組織規則,立即取消對華加征關稅措施。
從此次加征關稅的范圍來看,電動汽車、動力電池、電池零部件、太陽能電池、半導體、港口起重機、鋼鐵和鋁,以及部分醫療產品的關稅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特別是中國電動汽車的關稅,更是離譜地從25%提升至100%,并附加2.5%的基礎關稅,最終稅率達到驚人的102.5%。
結論很明顯,整個新能源產業鏈都被納入提高關稅的范疇中,而中國電動汽車更是成為美國“防控”的重點。美國做此操作,到底想弄哪樣?又能否達到打壓中國產品的目的?
美國提高中國產品關稅,無異于飲鴆止渴
美國對中國產品提高關稅,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大選年的重壓之下,拜登政府為了選票,拜登政府才頻出昏招。從之前拜登簽署“無限制法案”,提出要制裁“向俄提供重大支持的中國軍事企業和中國汽車公司”,到如今宣布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的關稅從25%提高到100%,無非是動用國家機器打擊中國電動汽車,以換取政治作秀的機會。再聯想到華為、Tik Tok和大疆等的遭遇,美國一直標榜的自由市場、公平競爭,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除此之外,競爭力強大的中國制造在海外市場強勢崛起,已經引起了一些國家政府、企業的恐慌。就拿中國新能源汽車來說,特斯拉CEO馬斯克曾表示,中國電動汽車如此之好,以至于如果沒有貿易壁壘,幾乎會摧毀世界上大多數其他汽車公司。
或許也正因此,針對中國汽車產品可謂招法不斷。且不說歐盟針對包括比亞迪、吉利、上汽等在內的中國車企的反傾銷調查,只說這次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課以重稅,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就是為了保護自己本國產業免受中國產品日益增長的競爭壓力,所以才不得不打出貿易壁壘這張最后的底牌,試圖以此來攔阻中國新能源車的進入。
只是這樣的手法,對中國新能源汽車未必會有很大的影響,倒是過度的貿易保護無異于飲鴆止渴,美國汽車市場不但因為少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參與,活力被嚴重削弱,而且美國本國車企如雛雞一樣,被庇護在貿易壁壘的羽翼之下,經不得市場的風雨,會直接導致創新力與競爭力的匱乏,最終還是自吞苦果。換句話說,美國提高對中國電動車的關稅,最后的結局一定是搬起石頭砸中自己的腳面。竟然能夠下出這種爛棋,這決策智商也真是令人堪憂。
雖然美國如臨大敵,中國車企卻盡可閑庭信步
美國對中國產品的打壓,特別是針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嚴防死守”,應該是蓄謀已久地做了一個局。至于現在提高關稅,很大的可能是因為,近階段中國車企進軍海外市場步伐加快,美國不得不打亂節奏地被動應對,以至于情急之下連發昏招。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梳理美國提高關稅的時間節點,與中國車企布局海外市場的時間線高度吻合。前兩個月,比亞迪剛考察墨西哥幾個工廠的選址,美國就明確提出對中國電動車提高關稅,即使在墨西哥生產的也不行(之前零關稅)。5月14日,比亞迪皮卡車型SHARK在墨西哥剛上市,美國立馬就官宣將中國產電動汽車的關稅從25%提高到100%。
各種的“神同步”,當然不是純屬巧合那么簡單。在法國24新聞頻道所做的美國大幅提高中國汽車進口關稅的報道中,美國貿易代表表示,關于中國汽車在墨西哥的情況,這正是我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所關注和擔憂的。此語已經明確透露出美國對中國車企、中國電動汽車強大競爭力的忌憚,而在正當的競爭行為難以抗衡中國產品的情況下,通過提高關稅堵住中國新能源車進入美國市場,雖然是下下策,卻也成了唯一且無奈的選擇。
只是這一次,如臨大敵的美國確實想多了。事實上,比亞迪高管明確地講過,其乘用車業務就沒有進入美國市場的打算。
海外市場那么大,中國車企盡可閑庭信步地按照自己的節奏,鞏固既有市場,穩健開拓新市場。正如法國24新聞頻道的報道中,相關人士在接受采訪時所說的,中國汽車制造商基本上專注于除美國以外的所有全球市場。在東南亞,大批量建廠開店的中國車企,無論是品牌影響力還是市場銷量,都已經成為當地重要的力量。而這次刺傷了美國神經、并成為提高關稅導火索的墨西哥,遙遙領先的中國汽車2023年銷量就達到了12.9萬輛,市場占有率達到了19.5%。
而據中汽協的統計數據,去年中國汽車新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今年前四個月,這一數字繼續攀升,達到了182.7萬輛,同比增長33.4%。而亂揮貿易壁壘大棒的美國市場,對于深耕海外市場且成效顯著的中國車企來說,并不是必須要進入的最優選項。所以,美國針對中國電動汽車提高關稅,又是一記自以為是的昏招。
說實話,中國車企對于美國使出提高關稅這樣色厲內荏的招法,其實是無感的。要知道,提高關稅遏制不了中國汽車的發展,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海外市場份額也不會受到多大的影響。相反,美國市場卻會因此缺失了來自中國的更高品質、更高性價比的產品供應。要知道,在美國媒體的報道中,比亞迪海鷗以其優異的制造工藝和性能,能和三倍價的美國電車媲美。這樣說來,本就因關稅提高被迫付出更大代價的美國消費者,真是讓人感到絲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