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最差的一年,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這句關于2018年中國車市的評價,如今再看依舊令人醍醐灌頂。
自從邁入存量時代以后,國內車市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先是連續多月的持續下滑,掀起了規模宏大的“淘汰賽”;后有芯片短缺、供需受限,迎來了“勒緊褲腰帶”的日子;再到新能源時代的到來,加速了整個行業的快速洗牌。即便是曾經的“燃油巨頭”,也不得不為未來的發展而擔憂。
“造車是一場馬拉松”,早已成為汽車行業的共識。其背后深刻的含義,在于不因一時的領先而喜,不以短暫的落后己悲;相較于強悍體魄、充足耐力,長遠的規劃和堅定的信心,同樣比金子還要珍貴。然而,將“馬拉松精神”一脈相承地融入企業血脈,并不是容易的事,而長城汽車,無疑便是做到的其中之一。
5月19日,2024長城汽車智慧工廠半程馬拉松鳴槍開跑,這場吸引全球5000名跑者,貫穿了工廠車間、路試賽道的車圈盛事,成為長城汽車“企業精神”的具象體現。“對于長城汽車而言,這場馬拉松該怎么跑?”針對這一疑問,長城汽車首席增長官(CGO)李瑞峰給出的答案是:開放、創新、健康、堅持。
開放與創新,激發企業活力
對于中國車市來說,2023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除了產銷量突破3000萬輛、躍居為全球最大出口國以外;自主品牌年度市占率首超50%,更推動了由汽車大國變為汽車強國的進程。顯然,新的時代,賦予自主品牌新的使命,想要緊跟甚至引領行業潮流,便離不開與時俱進的開放與創新。
長城汽車的“開放”,在于由內而外、由遠及近的開放。在今年第四屆“智慧工廠半程馬拉松”中,長城汽車搭建起與用戶溝通的橋梁,不僅將抽象的技術實力、產品優勢和研發資本轉化為肉眼可見的視覺震撼,還形成了獨有的企業文化和品牌情懷,持續拉進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
同時,在“酒香也愁巷子深”的大環境下,董事長魏建軍入駐新媒體平臺、將股東大會搬進直播間,以及高管團隊主動聆聽網友的聲音,都展現出一個更加年輕、真誠、謙遜的老牌車企形象,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關注與認同。即便市場變化莫測,但長城汽車總能第一時間觸及并滿足用戶的需求。
當然,汽車行業之所以被譽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在于其既繞不開系統性的設計周期,又需要應對持續變化的消費喜好,車企想要始終領跑,顯然并不容易。此時,“創新”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從迎合需求,到開創賽道,長城汽車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在技術方面,長城汽車打造出Hi4新能源四驅混動技術,全棧自研的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樹立起新能源時代的技術底氣;產品層面,包括坦克品牌、長城炮系列,以及足以載入中國摩托歷史史冊的靈魂摩托,均助力自主品牌的橫向與縱向發展。此外,還有體系創新層面的經銷與直銷雙軌并重的“雙銷模式”,以及組織結構創新的“小前臺、大中臺和強后臺”,也為長城汽車的快速發展保駕護航。
“一個有護城河的公司,注定會在競爭中變得更強!”正如李瑞峰所言,長城汽車的優勢,并非局限于單款車型的暢銷,或者說家族陣容的強大,而是在三十余年發展過程中,其對于用戶需求的洞察,對于時代脈搏的把握。就像參天大樹一樣,有了穩固扎實的根基,便不愁無法枝繁葉茂。
健康與堅持,奠定長久韌性
如果單純從“開放”和“創新”兩個角度來看,以造車新勢力為主的眾多品牌均可圈可點,但在大浪淘沙之后,勇立潮頭的卻是鳳毛麟角。歸根結底,汽車行業容不下“投機主義”,更離不開“長期主義”,而健康與堅持,也是長城汽車的發展底色。
如何評價一家車企發展的“健康”程度,數據無疑最具說服力。面對“價格戰”的不利因素,2023年長城汽車總營收達1732.12億元,創下歷史新高;其中凈利潤達70.23億元,為技術升級、服務質量提供了堅實保證。而在今年第一季度,長城汽車再度實現“開門紅”,總營收428.6億元、歸母公司凈利潤32.28億元,雙雙創下歷史同季度營收及盈利之最。
這份成績的取得,離不開長城汽車的深遠布局。一方面,20萬元以上車型開枝散葉、站穩腳跟,實現了品牌向上和市場擴容的突破;另一方面,新能源快速實現技術落地、產品成型,為企業轉型和穩固銷量打下了基石。當然,高質量布局海外市場,則體現出長城汽車的遠見,在承擔發展全球化重任的同時,更是技術與產品的試金石。
說到“堅持”,長城汽車足以算得上自主品牌中勤勉務實的標桿。正如被視作企業文化核心思想的那句“每天進步一點點”所言,長城汽車的成績與突破,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依靠日積月累的醞釀和沉淀,在平凡的努力過程中收獲到不平凡的光輝。
此外,相較于喧囂的“技術論”和所謂的“爆款秘籍”,長城汽車始終堅守長期主義,聚焦普通用戶的核心訴求,注重產品本質的持續提升,始終堅守造車初心,同樣能夠收獲眾多消費者的共鳴。就像是本屆馬拉松遇到的雷陣雨天氣一樣,任何困難與挫折,總會在堅持之后遇到彩虹。
結語:作為深受全球運動愛好者青睞的長跑項目,馬拉松之所以迷人,在于即便是普通人,也能依靠執著與努力,一步一個腳印,最終抵達成功的終點。而長城汽車也用實際行動證明,中國車市并沒有所謂的“彎道超車”,面對開放、創新、健康與堅持的組合拳,任何擺在眼前的困難,最終都將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