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汽車門戶網站APP,進入車型庫,按照品牌和價格篩選符合自己需求的車型,最后打開這些車型的配置表一一進行橫向比較。”
我相信這是不少消費者在購車前的“基本操作”。
確實,在不同品牌、不同車型鋪天蓋地的營銷以及互聯網上各派粉絲的相互攻擊之下,我們唯一能夠相信的“客觀”評價貌似就只有那些冰冷的參數和黑字白紙的配置表了。
但是,真的如此嗎?
參數不代表體驗
大家在買車前最關注,無非就是那幾個老生常談的參數:尺寸、軸距、馬力、油耗(電耗)、續航。畢竟這幾個參數對于車輛的空間、動力以及使用成本都有著直接的關系。
按照常人的理解,尺寸、軸距越大的車,內部空間一定是更加寬敞的,但是實際上,受限于外觀設計、機械布局等多種因素,有的車型明明有著更大的尺寸和更長的軸距,但是內部空間反而卻不如尺寸更小的對手。
拿同為豪華品牌入門車型的凱迪拉克CT4以及奧迪A3L作為例子,凱迪拉克CT4擁有4760mm的車長以及2775mm的軸距,已經拿到了中型車的“入場券”了,而奧迪A3L的車長僅為4554mm,軸距也只有2680mm,放在緊湊型級別之中也只能算是小尺寸選手。
但是在車內空間表現上,奧迪A3L卻要遠比凱迪拉克CT4更為優秀,另外,受制于車頂造型,除了腿部空間糟糕以外,CT4的頭部空間同樣也比較局促。
造成這種“反直覺”體驗的最主要原因,其實還是兩臺車平臺的差異,凱迪拉克CT4采用的是Alpha縱置后驅平臺打造而來,空間利用率遠不如采用MQB EVO平臺的奧迪A3L,但是卻換來了更運動的駕駛感受和更高級的后輪驅動。
當然,這個例子其實是有些極端了,拿這兩臺車作對比其實還是想說明,車子的實際乘坐感受、空間表現,有時與車身尺寸并不呈正相關,所以當以后車企打出“XXXXmm超長軸距,帶來超大空間”的時候,記得要留個心眼了。
除了尺寸以外,馬力數據同樣也能“騙人”。
不少廠家在宣傳自家發動機動力的時候,采用的都是發動機總功率的數據,這個數據采用的是發動機在臺架上進行裸機測試時的測得功率數字。
但是當發動機裝到車上以后,加上風扇、進氣、排氣、三元催化器、GPF顆粒物捕捉器等一系列的附件以后,功率勢必會受到影響,而這時發動機輸出的功率被稱作為“發動機最大凈功率”,這才是我們日常能夠使用到的真正動力數據。
比如早年長安旗下的藍鯨動力2.0T發動機就曾被吐槽發動機總功率與凈功率之間差距過大,官方口徑宣稱2.0T發動機最大功率達到了171kW(233馬力),但是從車身銘牌上能夠看到,這臺發動機的凈功率實際上只有162kW(217馬力)。
不過通過這幾年的優化,目前在最新款車型上,這臺發動機的最大凈功率已經提升到了166kW了,與總功率之間的差距也是變少了。但是與德系品牌直接將“凈功率”作為宣傳數據的做法相比,部分仍喜歡宣傳總功率的自主品牌以及美系品牌還是有耍小心思的嫌疑了。
另外,再強大的發動機也是要通過變速箱才能夠把動力傳遞到車輪上的,除了發動機本身的數據以外,變速箱的調教其實對于車輛的實際動力表現也有著極大影響。部分消費者在買車時容易陷入一個誤區,就是AT變速箱一定就比CVT和雙離合好,擋位也是越多越好。
實際上由于近些年排放法規日趨嚴格,許多廠商為了降低油耗,都會把AT變速箱液力變矩器的鎖止率調得比較高,又或者讓變速箱更積極地升擋,更不愿意降擋,這就導致了許多品牌的AT變速箱使用體驗直線下降,甚至連一直被譽為變速箱調教標桿的寶馬ZF 8AT,在許多新款寶馬車型上的表現都出現了明顯了下降。
而許多擋位更多的9AT甚至10AT變速箱,由于齒比分部不合理,更是存在換擋過于頻密,邏輯混亂的問題,令車輛的實際動力表現以及響應變得更差。
同配置也分高下
除了發動機、空間這些硬指標也能有水分以外,車內舒適性配置其實留給車廠的操作空間就更大了,下面我就來舉幾個例子。
在這個“遠光狗”遍地都是的年代,后視鏡防眩目已經慢慢從一項雞肋配置變成了不少人買車時的一項重點關注配置。
那么你一定會以為,既然擁有這項功能,那一定就是內外三個后視鏡都能夠自動防眩目了吧?實際不然,為了能省則省,如今有不少具備這項功能的車型,都悄悄地減配了副駕駛側的防眩目鏡片,僅保留主駕側以及車內后視鏡的防眩目。大家在買車時哪怕是見到配置表上有這項功能,也要記得了解一下是不是三個后視鏡都提供防眩目。
而另一個車廠“文字游戲”的重災區,就是座椅的材質。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喜好,如今國內絕大部分的品牌都已經慢慢擯棄了傳統的織物座椅,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材料包覆的“皮質座椅”,但是實際上市面上絕大部分家用車采用的都是人工皮革,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真皮,許多廉價車型上的皮革質感以及實際乘坐體驗甚至還不如織物座椅。
而隨著品牌之間競爭愈發激烈,部分高端品牌率先打出各種高端真皮的名號,比如最有名的一定就是Nappa真皮了,但是實際上哪怕是宣傳用了Nappa真皮材質的車型,也絕不代表就是整車所有座椅都使用了該材質包裹。比如理想L9就在官網上寫明了Nappa真皮包裹的部分其實僅為一、二排座椅的打孔部位。
而在功能層面上,同樣的座椅加熱也有“全座椅加熱”和“僅靠背加熱”或“僅坐墊加熱”之分,座椅通風也有“靠背通風”、“坐墊通風”以及抽風式和吹風式的區別,不同的配置在成本上以及使用體驗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類似的例子其實還有很多很多,比如無鑰匙進入是全車還是僅限前排?是感應式還是按鈕式?車載冰箱是壓縮機的,還是半導體冰箱?HUD是最便宜的C-HUD(在透明塑料片上顯示)、最主流的W-HUD(擋風玻璃顯示)還是AR-HUD?大牌音響系統是簡單“貼牌”,還是真的經過品牌的調教?等等等等......這些配置在配置表上往往都是被一個詞、一句話帶過,只能簡單地反映“有無”,而無法體現真實的使用體驗。
因此,我們要想真正了解一臺車的實際產品力,還是必須要實車體驗,同時,在評判一臺車的優劣時,更不能只通過配置表就得出“XX車就是智商稅”、“XX車完爆XX車”這種簡單粗暴的理論,甚至延伸至對車主群體的攻擊,畢竟買車不同于玩卡牌游戲,體驗的好壞有時候并不會完全反映到牌面之上,求同存異才是汽車文化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