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小米汽車吸引走了,但汽車產業正在發生一些潛流級別的變化。
所謂“潛流”,就是從表面看不到,或者被嚴重潛藏的潮流,雖然看不見,但它卻是實實在在地存在著,并且深刻地影響著產業發展的基本走勢。
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寧德時代正在醞釀著潛流級別變化——這家原本面向廣大車企的電池供應商巨頭,正在開啟全面面向消費者的巨大轉變,也就是說從“全面to B”轉向“全面to C”。
標志性事件就是寧德時代同步進軍線下和線上傳播渠道。
寧德時代宣布在2024年8月在成都開設首個線下品牌展示門店,這家店的用途是全面展示“CATL Inside”車型,預計可以涵蓋超20家車企,超50款車型,展示車輛超150輛。此外,寧德時代還會聯合車企,在各大城市的車展上進行宣發,全力幫助“CATL Inside”車型曝光和銷售。

早在去年8月(2023年8月),寧德時代就邀請上百家媒體,舉辦了一場大型發布會,結束后,人們在北京首都、上海虹橋、杭州蕭山等機場均能看到“充電10分鐘,神行400公里”的廣告展示。
而有消息稱,寧德時代的目標是將戶外廣告覆蓋全國主要機場和所有省市高鐵。
此外,寧德時代還將全面發力線上新媒體傳播,寧德時代高管也會在抖音直播間和粉絲互動。
寧德時代與主機廠之間的戰爭
2024年3月10日,華爾街投行摩根士丹利發表了一份名為《Resurgence of "CATL Inside"》的研報,翻譯過過來就叫寧德時代inside的重生。
CATL是指寧德時代,而所謂inside是指,核心部件商跨過整機廠商,直接占領用戶心智,形成強勢品牌,最終獲得對整機商的話語權和議價權,實現更超額的利潤。
比如在個人PC產業,利潤在核心零部件,比如操作系統、CPU、內存、顯卡,而不在整機廠,甚至技術含量較低的硬盤公司西部數據的市值,都比整機廠聯想要高。
沒錯,這種關系如今正在汽車產業重演。
燃油車時代,主機廠是供應鏈的核心,發動機和變速箱占去一輛燃油車35%左右的成本。不掌握核心的三大件技術,主機廠就活不下去。博世、采埃孚等供應商掌握部分發動機和變速箱技術,它們能從車企手中分一杯羹。
但如今,新能源汽車的生產難度降低了很多,電池、電機和電控取代了原本的動力系統,這三塊加起來的成本占比超過55%,三電系統中80%被寧德時代及其身后的動力電池產業鏈賺走,所以寧德時代等強勢供應商的話語權越來越大。
可見,誰能掌握最核心的技術,就能不斷推動供應鏈制造能力向上限突破,進而成為有望成為鏈主企業。根據這一趨勢,甚至有人認為,將來的車企可能會淪為代工廠,這當然是所有主機廠都不愿意看到殘酷現實。
所以,早在2021年,車企自研電池的風潮就開始了。
2021年3月,吉利集團宣布要在江西贛州投資300億元造動力電池。2021年6月,廣汽集團成立的電池企業巨灣技研,把生產基地落戶在了廣州,它要自己研發超級快充電芯。

經過兩年的醞釀,2023年底,埃安、極氪、蔚來三家造車新勢力就相繼發布自研電池。其中,大部分主機廠的自研電池都已經走到了量產階段。
比如,廣汽埃安在發布P58微晶超能電池的同時,旗下因湃電池工廠也正式竣工投產。極氪的金磚電池也首搭在新車極氪007,并于2024年1月1日啟動交付。
據統計,自研電池的國產車企已經超過10家。除了零跑、嵐圖等少數主機廠在自研之余選擇外采電芯,包括比亞迪、廣汽、上汽、吉利、長城、蔚來等在內,多數玩家均選擇了從0到1的全產業鏈布局,其中,比亞迪、廣汽等巨頭還將手伸到了上游原材料領域。
沒錯,與寧德時代脫鉤,已經成為了主機廠的選擇。
面對這樣的情況,寧德時代自然不會坐視不理,所謂的寧德時代inside就是模仿上世紀的英特爾。
上世紀英特爾在CPU產業顛覆摩托羅拉,靠的不是技術,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營銷,它的品牌廣告 “當當當當”深入人心,那個時候的消費者覺得個人電腦里如果裝的是AMD的芯片,就是水貨。通過在to C端的強大影響力,強化了自己的客戶關系,進而制定行業標準,形成真正的護城河。
寧德時代inside:貌似進攻,實則防守
讀懂寧德時代inside的本質后,這部分我們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寧德時代inside戰略,究竟是要進攻,還是要防守?
先給結論:貌似進攻,實則防守。
首先,車企自研電池,無法威脅寧德時代的行業龍頭地位。
要讀懂寧德時代的優勢,就必須理解一個概念——“臺積電模式”。
最早,臺積電得益于全球芯片產業的大爆發,通過其先進的制程技術賺取超額利潤。此外,由于摩爾定律,導致芯片的迭代速度非常快,臺積電利用規模優勢,發動價格戰壓低競爭對手的盈利水平,確保自己的龍頭地位。
概括來說,巨大的利潤差距導致了巨大的現金流差距,導致二三線廠商無力投入大規模研發,進而導致臺積電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寧德時代的發展歷程也是如此。
寧德時代抓住中國新能源汽車大爆發的歷史契機,通過研發、量產高密度的三元鋰電池,以規模效應降低整體成本,非但搶占了市場份額,還壓低了競爭對手的盈利水平。
豐厚的利潤讓寧德時代得以大規模地投入新型動力電池的研發,而二三線廠商利潤有限,投入有限,從而進一步鞏固寧德時代的技術優勢,形成正循環。
具體來講,寧德時代當時瞄準的是能量密度最高的三元鋰電池,它的技術能夠讓鎳含量更高,進而提升了能量密度,同時讓成本較高的鈷含量進一步降低,從而大幅降低成本。
此外,動力電池產業鏈很長,任何原材料斷供都有可能導致整條產線停產,進而影響全局,因此從保供尤為重要。
比如,在前幾年碳酸鋰價格從每噸十多萬元暴漲到五十多萬元,下游廠商如履薄冰,由此引發的圍繞青山控股的逼空大戲,也在幾年前讓"鎳元素"成功出圈,這些都說明,這些上游資源都已然成為新時代的石油、煤炭與天然氣。
沒錯,動力電池的護城河不止是技術,還有礦產布局。寧德時代通過投資北美鋰業、參股北美鎳業以及與洛陽鉬業簽訂合作協議等方式,布局了鋰、鎳、鈷等鋰電池關鍵礦產資源。此外,寧德時代還花大價錢布局了有鉬鎢、銅金、銅鈷、鈮磷四大礦山板塊業務,以及IXM礦山貿易業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