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去年,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在社交平臺上發文稱,未來一兩年時間里,將會有更多主打多擋插混的自主品牌車企選擇增程式電動路線,2025年可以見分曉。當時這個論調一出,很多車企,尤其是幾家主打多擋DHT插混的廠商大佬們先后表態,稱技術路線不會變化,或者說多擋DHT插混是目前最先進的插混技術路線。很多小伙伴也表示,感覺不可思議,為什么先進的技術要退回到更落后、更簡單的技術上去呢?
但是從當下的情況來看,很多搭載多擋DHT插混技術的品牌和車型,在銷量上的確不甚理想,尤其是長城汽車和奇瑞汽車,在插混車型的銷量方面,就很一般了。而像比亞迪這樣主打單擋插混和很多主打增程式電動車的廠商,銷量卻越來越好了,雖然技術和銷量不是強關聯的關系,按理說,更先進的技術,應該有更多用戶認同,但是現實卻并非如此。
大家都知道,多擋DHT插混的核心優勢就是兼顧到了動力和油耗,由于多個擋位的存在,所以這種類型的插混車型在虧電狀態下,通過調整齒比,可以讓油耗更低,而且在低速狀態下,發動機就能介入,為車輛提供更強的動力。所以很多廠商認為,這種技術相比于增程和單擋混動,就是更加先進的。
但是呢,這種先進的技術,卻有幾個至今沒有解決的問題,困擾著廠商和準備購買車輛的潛在消費者。
首先就是復雜的結構。廠商說多擋DHT插混先進,有一部分原因就是結構更復雜,多檔位相比于單擋和增程這兩種沒有變速箱的結構,的確要更加復雜一點,復雜的技術就會帶來更大的成本,這一點在很多車型上就有體現。比如拿鐵DHT-PHEV,這款車長4668mm的緊湊型SUV車型,起售價22.9萬元,而車長4750mm的深藍S7的200公里車型,起售價才16.99萬元!這就是差距了,在配置水平不相上下的情況下,深藍S7因為增程式結構的原因,整體價格要低得多。
而且因為有了變速箱,前艙空間被侵占,能夠搭載的電池體積就會小一些,所以這些多擋DHT車型,純電續航普遍不是很高,這對于當下很多用戶來說,不是一個好的設定,因為很多人買這類車,很多時候,都希望當純電車開。
其次就是復雜的結構會帶來更多的故障率。因為多擋DHT變速箱的擋位相對比較多,結構相對更加復雜,相比于單擋插混和增程式電動結構,出現故障的概率相對就要大很多,之前很多投訴數據也表明,多擋DHT插混車型的確容易出現變速箱故障,這對于廠商和消費者來說,可能也是一種壓力。
最后就是頓挫了。之前我們試駕過幾款搭載多擋DHT的插混車型,有那么一兩款車型,變速箱頓挫就很明顯,原因其實也簡單,那就是很多多擋DHT擋位還是不夠多,加上有些前端電機的扭矩較大,就會給變速箱很大的沖擊,導致出現明顯的頓挫,而這種頓挫,在比亞迪的DM-i車型和增程式電動車型上,是絕對不可能出現的。
那么這三個核心的缺點,至今沒有得到解決,其實頂多算是一種小小的缺憾,如果消費者更加看重動力和油耗,其實影響也不大。關鍵的問題是,多擋DHT插混在動力和油耗方面的優勢,消費者大多數時候是沒有感知的。
大多數消費者購買可油可電的車型回去,基本上想的都是短途用電、長途用油,這也是很多廠商的宣傳路徑,本質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大多數的消費者買車之后,大量的時間和里程都花在了短途通勤上,也就是上下班路上,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把插混車當純電車開,發動機最好不要介入,而一年跑那么幾回長途,一路上“半油半電”,也花不了多少錢。所以這么一來,續航更長、純電模式更容易自定義,發動機更不易介入的單擋插混和增程式電動車,就成為更好的選擇了。
可能有小伙伴說了,既然多擋DHT技術的優勢在實際場景下發揮不出優勢,還有明顯的缺點和短板,那么為什么這些多擋DHT不能退回到單擋插混,而是直接回到增程式電動技術呢?目前來看,單擋插混技術比較成熟的品牌,就是比亞迪了,因此還是存在專利壁壘,其他車企很難直接使用,同時,增程式電動技術整體更適用于當下大多數用戶的實際使用需求,而且增程式電動技術更利于高階智能駕駛的落地,所以增程式電動技術或許是最合理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