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牌商家還在糾結用鮮花還是大額消費券來吸引用戶時,年輕人們卻在520、618的晚上早早爬上了床。這些被市場定義為“喜歡追熱點的年輕消費者”又一次拒絕了市場的空洞營銷——千篇一律的蹭熱點模式似乎正在被年輕人們所放棄。
與當下快節奏的熱點營銷模式不同,汽車品牌一直保持著不溫不火的狀態。一則是汽車作為高度集成的大件,無法快速迭代,在一定程度上無法跟上時效性極強的熱點;二來是單個產品的使用周期長,產品的質量才是決定其聲量的要素。
因此汽車品牌為年輕消費者們帶來的一直都不是熱點,而是對產品熱愛的態度。它深知熱愛只能用熱愛來換取,因此打磨好每一個產品,就是他們給予年輕人最好的答卷。
如果要在汽車界挑出那些被年輕人所“熱愛”的車型,“平民神車”思域一定榜上有名。這樣一臺發售了52年的車,在歷經了11代改款后,還能憑借它的性能和操控感成為年輕人購車繞不開的選項。
但是在思域誕生前十年,其標志性的性能和操控還是一個只屬于賽事駕駛的專屬詞匯。在那個沒有三元催化器的時代,大排量發動機所帶來的的污染讓“性能”二字被釘死在了賽場上,當時穿梭在街頭巷尾的四輪機械只能發揮其交通工具的單一屬性。
初代思域便是誕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在那個隨處都是老大哥肌肉車的時代,思域作為首款通過《馬斯基法案》(防治污染法案)的車型引起了當時消費者的注意;初出茅廬便已是小有成就,思域帶著本田的豪華杰作——EB系列發動機迅速掀起了一股思域潮。
不過后續無鉛汽油的盛行讓大排量肌肉車又重新拿回了話語權,思域并未隨著大流選擇排量更大的發動機,它還是專注于在現有發動機的基礎上繼續探索可能。
不得不說天無絕“車”之路,VTEC爆炸的泄壓聲讓第四代思域徹底改變了北美的市場格局。在不大改排量的前提下,思域利用自研的技術追上了大V8+后驅的粗暴組合;而其專注挖掘自身潛力并以此打敗豪門的事跡,也因其熱血無比的過程被年輕人津津樂道。
任何事因為堅持才變得有價值,隨著第五代思域siR以小鋼炮的形象出現在頭文字D中,再次迭代的VTEC技術及更優秀的底盤表現讓更多年輕人開始關注思域這個品牌,開始認可這個品牌對性能的追求和熱愛,思域也終于因其對性能開發的堅持與專注收獲了年輕人的熱愛。
從第六代開始,思域大量轉銷國內市場,國內的年輕駕駛者們對這個僅在頭文字D里出現過的車型并無感知,但第八代思域的發布徹底扭轉了這個局面。
2006年八代思域正式登陸國內市場,伴隨著其一同進入國內市場的還有它的“性能車平替”的標簽。其運動的外形、流暢的線條,這種在設計上就已經包裹出戰斗的造車理念,在當時一度引起國內年輕人的青睞,而遠超同級車的性能更是讓一眾性能車愛好者贊嘆思域就是“性能車平替”。
對于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思域車型而言,這是一個非常高的評價;但對于已經在性能領域深耕多年的思域品牌來說,這還不夠。靠著熱愛與專注行走多年的思域明白:只有超越平替,打破印象,才是自己的路。
思域決定打破這個印象,于是對性能開發的專注與執著又一次發揮了作用:當第九代思域TYPE R用7分51秒42的成績拿下“紐伯格林北環賽道最速前驅車”的稱號時,思域就已經徹底撕掉了“性能車平替”的標簽。
后來,有了嶄新面貌的第十代思域以夸張的線條造型,遠超同級車的性能獲得了“神車”的稱號。年輕人們開始不再去討論思域是否繼承了前代的優點,也開始不再討論思域是某款性能車的平替。在馬路上遇到它時,只會由衷感嘆一句:“秒天秒地秒空氣!”
如今,第十一代思域順應時代走向,帶來了混動車型。以其率先搭載的2.0L阿特金森循環發動機配上雙電機,刷新了駕駛者的加速體驗;電驅、混動和發動機直驅三種模式的無縫切換,搭配上本田獨有的底盤調校,更是讓每一個彎道的抓地觸感都能被駕駛者輕松捕捉,操控體驗感直接拉滿。
在突破了性能駕駛體驗的同時,第十一代并沒有忽視駕駛的安全性。在懂車帝最新一期15萬級車型對比中,本田自研的Honda SENSING大放異彩,其配備的車道保持輔助、BSI盲區監測、CMBS碰撞緩解制動系統,讓其在車輛偏移測試、兒童鬼探頭以及40km/h緊急制動的對比測評中名列前茅,真正做到了避免這些讓人上火的交通狀況,讓駕駛者能更專注在操控及動力所帶來的的上頭駕駛體驗中。
52年以來,思域似乎一直在鉆研如何能讓自己做的更加極致,它從歷代車型中不斷吸取養分用以突破,但卻并沒有墨守成規。因此縱觀十一代的發展歷程,就像是在看一部熱血電影,讓人心潮澎湃。所以如果還有人要問我為何思域能令無數年輕人“上頭”,恐怕只會有一個回答:像年輕人一樣保持專注與熱愛,堅持去做一件事,這就是年輕人最想要的品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