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晚,智己汽車舉行L6發布會,會上智己多次將L6與小米SU7硬剛。然而,在“硬剛”過程中,智己汽車的PPT卻錯標小米 SU7 Max版電機關鍵參數,相關話題沖上微博熱搜。本期快評,不點評智己發布會錯標小米SU7關鍵參數事件,而是從上汽集團品牌戰略層面進行點評。

圖片來源:網絡
品類缺失,盲目對標
不論上汽推出的“飛凡”還是“智己”,均未能清晰定義品類歸屬,難成任一品類的代表。相反,兩者僅能在營銷層面對標同級別最火車型,從飛凡R7的“WHY 你沒有”營銷“碰瓷”特斯拉,再到智己L6發布會“硬剛”小米SU7,始終難以掀起波瀾,更難帶來長久銷量。因此,真正有價值的戰略是“做自己”,找到需求,通過品類創新,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
布局混亂,內耗嚴重
站在外部視角,隨著智己價格逐步下探,最終智己和飛凡的產品在尺寸、價格上逐漸重疊,加之品類區別并不顯著,造成品牌間存在嚴重內耗,不但難以實現1+1>2的效果,反而造成集團資源浪費。真正有效的做法是理清集團在新能源領域的多品類品牌布局,先勝而后求戰,真正成為新能源時代的“大眾”與“豐田”。
發力中高端,成為“非主流”
目前整體新能源價格帶逐步下探,經濟型純電必將成為未來的主航道市場。然而飛凡、智己集中發力20萬以上的中高端市場,僅憑原有榮威品牌必將導致集團錯失主航道機會,在新能源時代成為“非主流”品牌。打造中高端品牌注定是漫長而持久的過程,上汽急需的是能夠為品牌持續“造血”的大眾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