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浪潮延續至今,很多人都忽視了一個潛在風險:電池壽命。
起初,消費者之所以選擇新能源汽車,主要是因為用電省錢,同時新能源車也節能環保,人們對電池壽命和電池更換費用的擔憂還較小。但如今,第一批進入市場的新能源汽車的電池已超過了8年質保期,有些車主的里程數甚至超過了20萬公里,過保的電池維修、更換導致5萬至20萬元的花費,這引發了人們對電池壽命的擔憂。

直到今年3月,蔚來創始人李斌公開呼吁全行業關注“電池壽命問題”,才讓這一問題擺在了明面上。
當然,蔚來提出這個問題的時候,也同步給出了解決方案:換電+全新BaaS電池租用服務。
解決電池焦慮,這是唯一出路?
2018年,蔚來第一座換電站在深圳投入運營,當時就有人提出質疑,全行業都在等待快充技術的突破,蔚來為何偏偏要開始搞換電。隨后幾年,蔚來換電網絡越建越大,成本越來越高,引發更多質疑。
2020年,蔚來正式對外發布電池租用服務BaaS方案,顛覆了過往汽車行業的銷售模式,并結合換電實現了“車電分離、電池租用”。在當時,這種電池租用帶來的所有權變化,讓很多人一度不適應,更懷疑該模式的可執行性。
但時至今日,通過“換電+全新BaaS”的運作,蔚來成功把電池質保問題從用戶身上轉嫁給了企業,而換電,也成為被越來越多人所接受的補能方式。
通過換電,用戶可以3分鐘換得一塊滿電的健康電池。之所以稱之為“健康電池”,是因為蔚來對這些電池進行了統一管理與保養。
按照蔚來的計劃,結合自身的換電網絡和電池健康運營系統,對電池進行精細化運營以延長壽命。通過這一方案,力求讓動力電池在使用15年后,仍達到85%健康度的技術與運營目標,從根本上避免用戶對于電池使用8年過質保期的焦慮。
換電背后的三層含義
始于2018年的蔚來換電服務,不僅成了蔚來的護城河和好生意,對整個產業發展亦有好處。有一些專業人士分析了蔚來換電三個層面的含義:
第一層含義:用戶補能體驗升級。目前蔚來的第三代換電站可以實現自動泊車入位、更換電池等。由于便捷性被越來越多人看到,羅永浩最近在直播中也點贊蔚來換電模式,說“換電站就是電動汽車的加油站”。
第二層含義:有利于新能源汽車普及。從去年11月起,長安、吉利、江淮、奇瑞等國企和民企巨頭陸續和蔚來展開合作,加入“換電聯盟”,還有品牌明確計劃接下來將推出支持換電的車型。這樣不僅可以讓更多品牌用戶享受換電的便捷,還能促進支持換電的產業鏈完善,加速換電行業標準統一。
第三層含義:輔助國家能源建設。換電站不僅可以給車輛提供換電服務,還能響應國家的電網調度指令,對電網反向放電,從而進一步提升電網的穩定性。
按照中科院院士歐陽明高最近的公開解讀,我們的全固態電池和高壓快充技術還有待真正成熟,即便要實現高壓快充,也需要“光-儲-充-換”一體化微電網。從這一角度看,蔚來的換電站是典型的儲能設施,說明蔚來在部署換電時,前瞻性地考慮了國家層面的能源整體建設。
如今,換電已經成了國家政策明牌支持的補能方式,換電車型可享受購置稅減免,同時國家也鼓勵企業布局換電。
今年1月,皖能集團、安徽省交控集團和蔚來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這次合作頗有意義,它意味著國資開始入局蔚來換電建設,蔚來換電站建設和運營將極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后續或吸引更多資本入局換電。

十年前,李斌如何預判今天
一系列信號說明,換電到了大規模普及的時候,而蔚來憑技術、運營上的先發優勢,占了先機。因此,坊間曾有一種說法:蔚來賭換電賭對了。
事實上,綜合李斌公開的言論可見,蔚來對換電的構想很超前,基本是參考了云服務的發展特點:第一,網絡效應強。換電網絡就相當于能源互聯網的云服務基礎設施。第二,投資規模大、投資周期長。當年亞馬遜、谷歌等做廠房和設備,都投入了超過千億級別的美金。第三,從服務自己再到服務外部客戶,一旦做成了,門檻就會非常高。
隨著換電規模的擴大,蔚來延長電池壽命的計劃得以實施,并創造了BaaS電池租用價格調整的空間,能夠在當前行業激烈的價格戰中,通過不降價的手段輔助銷售。
根據今年3月推出的全新BaaS電池租用服務政策,消費者購買蔚來門檻大大降低,選擇BaaS方案,購買標準續航電池包,車價立減7萬元;購買長續航電池包,車價立減12.8萬元。
更重要的是,這個BaaS調價策略并非被動接招,而是經過縝密思考研究的主動出招。
李斌表示,這個價格政策的推出過程極其復雜。它需要平衡和照顧到所有利益相關方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并且需要多方達成共識,其中涉及蔚來、蔚能、電池資產公司以及其他上下游的合作方等。
這一做法恰好印證了一點:蔚來的長期主義并不只是一句口號。
我們無法證明,十年前的李斌到底是如何規劃到今天,如何預判今天的形勢,但顯而易見的是,蔚來數年來的百億級投入,大量的專利積累,一整套能源商業模式的形成,逐漸勾勒出蔚來自身發展的優勢曲線。
技術紅利支撐優勢曲線
進入2024年,中西方的汽車產業在新能源領域“分道揚鑣”。
年初,多家外媒報道,美國蘋果公司秘密努力10年后,決定放棄電動汽車探索計劃,將團隊轉向生成式人工智能領域。很快,雷軍、何小鵬等人發文感慨:沒想到蘋果這么快選擇放棄電動車業務,而王小川則在近期曾提到:李斌在四五年前就已經預測到蘋果會放棄造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