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一批進入中國的合資品牌,大眾旗下的桑塔納、捷達都曾風靡一時,在當時幾乎成為轎車的代名詞,如今即將迎來進入中國市場四十周年,大眾集團也為了跟上“中國速度”而不斷做出改變。
百億!投資合肥中心
日前,大眾集團(中國)公布將追加25億歐元,用以進一步拓展位于合肥的生產及創新中心,這座去年11月24日剛宣布投資建設的合肥中心,規模遠超大眾在巴西、上海等地的研發基地,斥資已近80億歐元,追加投資后耗費將超百億歐元,即超過771億人民幣。
合肥中心被大眾稱為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及研發中心”,目前最緊要的任務便是開發出大眾集團首個針對中國市場的電動汽車架構,即A級電動車平臺CMP(China Main Platform),并順利在2026年投產。
如果說合肥中心是接下來大眾集團在中國的新能源業務核心,那么VCTC就是合肥中心的關鍵所在。
VCTC是大眾汽車(中國)科技有限公司的縮寫,是大眾“集團在德國總部以外最大的研發中心”,成立于23年5月31日,注冊資本37.5億人民幣,總投資10億歐元,計劃截至24年底招募3000名開發人員。
VCTC的最緊要任務則是整合資源,整合目前大眾在中國的內外部合作商在智能化、零部件研發等方面的資源,如CARIAD、地平線、小鵬、國軒高科、中科創達等,用以在平臺基礎上打造車型,目前已經規劃了4款基于CMP打造的全新A級電動車。

合肥中心建立的基礎,除了VCTC外,同樣重要的便是大眾安徽。
大眾安徽(原江淮大眾)與上汽大眾、一汽-大眾不同,重心完全放在新能源方面,也是大眾在國內第一家專注于新能源汽車的合資企業,目前已建成的工廠主要用于生產較為成熟的MEB平臺車型,規劃年產能35萬臺。
30+30!新車層出不窮
除了A級車平臺外,大眾還將推出一款B級車平臺,這也是近年關注度頗高的大眾、小鵬合作車型將使用的平臺。

暫時命名為VW/Xpeng I和II的兩款車型預計到2027年會全部面世,其中第一款車型定位中型SUV,計劃于2026年投產。
在全球范圍內,大眾規劃到2027年共推出11款純電車型,但在新能源市場風向標的中國車市,大眾規劃的新車型比在全球市場更多。

大眾汽車集團(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貝瑞德公開表示,至2030年,大眾集團將在中國市場提供超過30款純電車型,其中包含大眾品牌目前在售的6款、奧迪品牌目前在售的6款、基于CMP打造的4款、與小鵬合作的2款、基于全新PPE平臺打造的保時捷全新純電Macan、一汽奧迪新能源首款車型奧迪Q6 L e-tron、上汽與奧迪合作的多款車型等。不過純電車型對于早有MEB平臺的大眾來說難度并不算大,難度大的是大眾基礎不強的插混車型。

貝瑞德同樣表示,至2027年,大眾集團會提供30款本土生產的燃油車及插混車型。
以大眾品牌為例,目前在售的插混車型共5款,包含2款歐美特色濃重的GTE車型和3款PHEV車型,5款幾乎都是22年之前的老款車型,且都基于MQB平臺打造,算是標準的油改插混,可以想見的是這幾款車型的銷量都不算理想。
而當下的中國車市,插混雖然是油車與電車之間的過渡產品,但份額相當可觀,大眾對于插混可謂相當“渴求”。據悉,目前上汽大眾正在推進的不到十個重點新車項目中,超過六個項目的研發主力都是本土研發團隊,上汽大眾更是擁有兩款插混車型的絕對自主權,不需要經過大眾德國總部的審批,而引進ID.4 PA等進口車型的項目則被暫停,全力投入本土新能源車型的研發中。
延伸與思考
2021年,中國市場銷量占大眾集團全球總銷量的38.7%,2023年大眾集團在華交付323.6萬臺,其中純電車型銷量同比增長達23.2%,中國依然是大眾在全球范圍內的最大單一市場,縱使歐美的部分政府、車企都在調整方案,放緩電氣化進程,但對大眾來說,絕不可能放開中國市場,也就沒辦法停下電氣化的腳步,適才想要開啟“第二曲線”,在短期內由燃油車的盈利為新能源輸血,能夠保證穩定的市場占有率和在未來的純電之爭中不落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