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混動鼻祖、東瀛寶馬、GK5超跑、工匠精神、JDM......過去多年,日本汽車工業崛起在全球汽車市場創造無數“神話”,也讓日本有了獨樹一幟的汽車文化,混動雙擎甚至還讓日本幾乎拿下全球新能源汽車技術風向的話語權。
幾乎就是還沒有。隨著電動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日本汽車產業主導的混動雙擎,無論是在全球市場還是中國市場,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尤其是智能化領域的步步落后、混動領域節能至上的技術導向,讓日本汽車工業積攢多年的優勢成為負累,技術換道、產業轉型迫在眉睫,就連日本政府也發出“2035年全面電動化”的信號。
那么,日系雙擎混動究竟是如何失去市場競爭力的?究竟什么樣的混動才會被全球市場認可?答案就在遠赴東京的吉利中國星之上。
勇挑日系雙擎主場
近日,吉利中國星智能雙擎星瑞L、星越L遠赴日本,打卡筑波賽道、秋名山及東名線三大汽車賽事地標,在日系雙擎主場,與本田CR-V 2.0L e:HEV、豐田凱美瑞2.5L雙擎兩大經典產品來了一場正面對決,完成對日系雙擎從動力、能耗到操控的全面趕超。
在筑波賽道上,吉利中國星智能雙擎讓世界看到了混動該有的力量。
筑波賽道作為F3賽事基地,有著低速復合彎+高速彎+發夾彎等8個復雜彎道的獨特設計,追求“刷圈”成績極度考驗車輛動力性能。在這條高難度賽道上,星瑞L智擎以1分18秒03圈速成績,創下首個中國A級家轎最快圈速紀錄。就連操控弱于轎車的SUV產品星越L智擎,也能夠以1.5秒的優勢超越凱美瑞。
當然,在百公里加速、百公里制動和麋鹿三大測試項目中,吉利中國星的成績同樣耀眼,無論是7.92s百公里的加速時間、32.65m的剎車距離還是79.9km/h的麋鹿成績,都有力證明了混動與高性能并不沖突。
東名線的油耗測試,則讓全球用戶對日系雙擎技術徹底祛魅。這場測試中,星越L智擎表顯油耗僅4.3L/100km,加油法實測油耗為4.46L/100km,兩項數據都明顯優于本田CR-V。別忘了,這還是在星越L有著更好動力性能的前提下實現的。
至于“跑山圣地”秋名山的酣暢淋漓,將是中國星智能雙擎憑借強大操控實力在全球圈粉的開端。在那條3公里錯落30多個彎的山道上,星瑞L智擎憑借著線控底盤、29000N·m/deg的扭轉剛度、同級唯一賽車負外傾角設計等多項硬核技術,即便平均每100米就有一個接近180度的急轉彎,游刃有余完成攻彎下山,展現出出色的操控性能和整車機械素質。
遠赴東京、正面較量,客場作戰的吉利中國星以全面超越的成績再一次夯實中國混動的技術自信、產品自信與品牌自信。接下來,百萬銷量的吉利中國星,將在全球混動市場讓世界看到中國汽車崛起的力量。
引領全球混動風向
過去十多年,有著混動先發優勢的日系雙擎,不僅在全球市場積累下千萬輛級的銷售規模,也讓全球用戶一直默認混動就是為了節能。殊不知,節能是日系雙擎深受島國自然資源匱乏的潛在影響,可謂是無奈之舉。
邁入電動化、智能化時代,“省油為主、用電為輔”的日系雙擎開發理念已經無法滿足用戶對全優體驗的追求。油車的動力續航、電車的節能舒適、多場景覆蓋甚至是保值率等等,都已成為用戶對新時代混動的期待。
拿下主場挑戰成就的吉利中國星,一是打破日系雙擎開發理念桎梏,二是實現多項核心技術突破,剛剛完成的“東京大挑戰”正是中國混動滿足全球用戶需求、主導全球市場變革的開端。
受制于“省油為主、用電為輔”,日系雙擎均采用自吸發動機+單擋電驅的混動結構,并設置大量技術專利壁壘,不僅讓日系雙擎的技術路線缺乏充分競爭,也讓沒有壓力的日系車企基本放棄對渦輪增壓發動機性能與節能兼顧的高成本探索。
作為后來者的吉利中國星,為智能雙擎打造出熱效率高達44.26%的1.5TD混動專用發動機,實現120kW最大功率和255N·m峰值扭矩;全球領先的3擋智能變頻DHT,支持P1+P2雙電機驅動,時速20km/h以上即可進入全速域并聯,最大輪端輸出扭矩4920N·m,扭質比41N·m/kg,最大傳動效率更達全球最高97.5%,幾乎無能量損失。
最重要的是,吉利中國星讓智能化深入混動系統,打造出X·System智能控制系統,實現對性能與節能的動態管理。包括智能動力管理、智能功率管理、智能能量管理、智能駕駛管理、智能動能回收、智能熱管理、智能NVH管理及智能診斷管理八大核心智能技術,擁有20種智能駕駛模式,為用戶帶來更低油耗及更強悍、更智能、更舒適、更安全的駕乘體驗。
從理念突破到技術領先,吉利中國星已為全球用戶打造出“低速用電、中速節油、高速給勁”的中國星智能雙擎產品體驗,徹底顛覆日系雙擎駕乘體驗缺失、動力性能不足的技術瓶頸,實現節能省油與性能、智能均衡發展,讓全球用戶在電動化、智能化時代,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技術紅利與全優體驗。
技術變革是產業發展的永恒主題。回望汽車產業百年,流水線讓美國汽車工業超越歐洲,精益生產與混動雙擎讓日本汽車工業一度超越歐美,而以吉利中國星為代表的智能混動,將引領全球主流混動技術持續進階,讓中國汽車工業的中國方案、中國標準,引領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新一輪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