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或將成為本田汽車業務在中國重新出發的一年。
4月16日,“燁”品牌和旗下3款車型的發布,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全新的本田,設計上打破固有認知,智能化接軌前沿。燁品牌的到來,是本田電動化進入2.0時代的標志。提速,追趕新能源車發展前沿的步伐,是這一階段本田電動化的核心。
本田電動化能否實現翻盤在此一役,這是一場關于生存的戰爭,也是中國本部長五十嵐 雅行所帶領的團隊最重要的課題。
雙重挑戰
本田技研 中國本部長五十嵐雅行在16日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現在Honda有兩個策略,第一個是必須快速應對新能源車市場份額擴大的現狀;第二個是現在燃油車銷量降幅很大,我們會考慮是否在生產力方面做調整。”
五十嵐總提到,針對現在中國燃油車市場份額縮小,以及新能源車市場份額擴大的情況,Honda會急速采取措施去應對環境的變化。
可見,本田高層對當下的形勢有著清醒的認知,面對雙重挑戰,結合當下國內汽車行業轉型的趨勢,本田中國將經營重點放在了電動車的突破上,而抓手,就是剛剛發布的全新電動車品牌“燁”。
決心,提速
“燁”品牌正式發布,寓意“璀璨、閃耀”,使用更有活力感的“H”標識,本田希望將傳統優勢項目駕駛樂趣發揚到電車上,激發用戶迸發駕駛熱情。同步亮相3款新車,燁GT概念車,預演燁品牌第二彈車型的定位與造型,量產版車型將在2025年上市,燁S7和燁P7則是作為第一彈量產車型亮相,將在今年底上市。到2027年,燁品牌將會推出6款新車。
肉眼可見的變化是,燁品牌旗下新車均采用了全新的設計語言,與過去的本田截然不同,并且有與時代前沿接軌的智能化能力,聰明的智能語音、豐富的車機應用和L2以上級別的智駕能力,還有簡潔酷炫的內艙風格,一切都表明一件事:本田為了中國消費者,幾乎從內到外進行了蛻變,放下所有燃油車時代的包袱,這是需要勇氣的。
這樣的改變,在外界看來似乎輕描淡寫,但在本田體系內部,可想而知是巨大的,可以稱為變革。其背后,是本田中國及至本田技研高層,對中國市場的重視,與為之改變的決心。在溝通中,本田技研科技中國執行副總經理宮原 哲也強調:“Honda在全球范圍內,率先面向中國市場進行電動車的開發,“燁”品牌就是基于這個背景誕生的。”
或者在中國市場卷翻天的背景下,燁品牌的節奏還需要更快一些,但對于本田體系而言,能夠在2024年拿出與市場主流水準相當的純電產品,這是不容易的。或者我們這么說,在合資企業范圍內,是相當給力的效率了。
開放兼容,與堅持
更給力的新車效率,來自于本田開放的態度,過去的幾年中,本田在幾次電動車相關的重要發布會中,均強調了與中國優秀的本土企業的合作。比如16日的發布會上,本田就特別提到,與華為合作開發的光場屏等。
五十嵐本部長在采訪中也表示,現在中國汽車行業,包括供應商,確實都走在最前端,自動駕駛和智能化技術比較強。本田跟中國的供應商進行合作,也有不同的程度和不同的范圍。
更進一步來說,本田與寧德時代、航盛電子、科大訊飛等多個領域的公司都有合作,且其成果也都在已發布的產品中體現,燁品牌新車也將全面應用這些先進成果。宮原執行副總經理透露,“在中國市場發展非常迅猛的自動駕駛技術,我們也已經展開探討和合作。本田是全球首次將L3的技術搭載于車輛,擁有基本的自動駕駛技術。”
開放,使本田在電動化和智能化進程上領先于合資同行,但同時作為擁有70年造車積累的汽車企業,本田對汽車有著自己的堅持。在燃油車時代讓用戶津津樂道的駕駛樂趣,就是本田的優勢之一,這是本田在不管e:N系列還是燁品牌上都反復強調的基因,讓用戶享受到與燃油車同等樂趣的駕乘體驗,是開發重心。但是,眾所周知,由于搭載了電池,電車會變得非常重,為此,本田可沒少下功夫。
主導技術研發的宮原執行副總經理介紹,Honda基于長期以來汽車研發的經驗,在汽車輕量化方面下了很多功夫,通過性能方面和架構方面的整合,同時滿足比較重的電池搭載和駕駛輕快感。
另一方面,作為傳統車企的另一個優勢,是穩定質量表現和更值得信賴的安全性,這兩點也是本田的傳統優勢,在電動化時代,這仍然是本田希望為用戶提供的核心價值。
N點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前幾年流行的“留給新勢力的時間不多了”,到了2024年已經悄然改成了“留給合資的時間不多了”,這是一個行業格局轉變的折射。誠然,在電動化大轉型之下,合資企業既有的體制跟不上市場的變化,使之陷入被動局面。數據上,合資企業新能源車滲透率7%左右的數據,與整體市場平均超過30%的滲透率形成強烈反差,而讓用戶真心喜愛的合資新能源車,也是鳳毛麟角。
在訪談的最后,五十嵐本部長強調:“我們認識到Honda在新能源產品陣營布局方面,相對于市場有些緩慢。我們希望以今天發布了新品牌和新平臺,加速電動化戰略的推進。”
更進一步說,我們也看到了本田在前沿技術的布局上,也與時代同頻,其在高階智駕、固態電池均有所布局,這就是本田參與電動化競爭的底氣與實力。燁品牌的發布,是本田的一次自我突破,也是其對當下合資品牌普遍面臨的境狀的一次“交卷”。我們看到了它的變化,也看到了它的進步。這樣的變化夠還是不夠?恐怕要等到產品上市之后,由市場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