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以豐田、本田為代表的日系車曾一度引領中國的混動市場,旗下的產品也憑借出色的燃油經濟性深受消費者的喜愛。不過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市場中涌現出越來越多的混動技術,吉利中國星智能雙擎作為新生力量,深入洞察用戶需求,意在打破長久以來日系雙擎壟斷的技術瓶頸。
為了充分證明自己的實力,星瑞L智擎和星越L智擎與日系混動展開了一場較量,包括了百公里加速、制動、操控以及油耗等項目。來看看是日系老將穩操勝券,還是中國星智能雙擎更勝一籌?

作為日本經典的刷圈圣地和F3賽事基地,筑波賽道憑借獨特的短賽道設置和復雜彎道而聞名,賽道全長2.045公里,擁有8個彎道,包括低速復合彎、高速彎、低速彎和發夾彎等,對于車手的技術和車輛動力性能及操控要求極高。
面對如此高難度的挑戰,中國星智能雙擎憑借7.92秒的百公里加速、34.65米的制動、79.9km/h的麋鹿測試以及1分18秒03的圈速成績,力壓日系雙擎。

如今油價飛漲,混動車型自然迎來了絕佳的超車機會,與日系車企混動技術不同的是,中國星智擎油混系統在結構層面以及電機和發動機的匹配都存在一定差異,在104km東名線油耗挑戰中,星越L智擎憑借4.3L/100km的油耗,領先CR-V e:HEV,打破了日系混動“省油”的神話。
如果說通過日本的筑波賽道和東名線,彰顯了中國星雙擎強勁的動力以及出色的燃油經濟性,那通過“決戰秋名山”則會考驗車輛的操控性能。
眾所周知,秋名山因其曲線多、坡度陡,成為賽車者的天堂,其中聞名已久的五連發夾彎更是難度系數五顆星。面對如此復雜的路段,星瑞L智擎依舊表現得游刃有余,保證了車輛的精準性與靈活性。

依托于CMA架構賦予的天生好底子,星瑞L智擎在線控底盤技術、負外傾角設計、四輪獨立懸架等多方位加持下,讓其擁有更強的抓地力以及出色的彎道操控性能。星瑞L智擎動態側傾剛度達到了3.65deg/g,駕駛員在操控車輛過彎的時候,能減少側傾,給駕駛員帶來更充分的信心。

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現,絕對撇不開技術的加持,吉利這套智能雙擎都有哪些“黑科技”?首先在動力方面搭載了1.5TD混動發動機+3檔智能變頻技術,加上P1+P2雙電機驅動,以及PCM動力控制模塊,發動機可以輸出最大功率120kW,峰值扭矩255Nm。技術方面,包括14:1超高壓縮比、350bar直噴、LP EGR廢氣循環、WCAC水冷中冷等。

值得一提的是,新車可以根據環境溫度智能控制水泵工作,在低溫環境下,水泵不工作,發動機可以快速取暖;在高溫環境下水泵進行快速冷卻工作,從而達到高效的發動機熱管理。
3檔智混變頻技術采用軸向長度更小的混動專用變速器,通過3檔速比,可以做到全速域并聯輸出動力,在不同速度下匹配最佳檔位。官方宣稱這套3檔智混變頻技術的綜合傳輸效率可以達到94.6%,最大傳動效率97.5%。

吉利這套雙擎系統的“重頭戲”是P1+P2雙電機驅動,其中P1主要負責發電+啟動,來自舍弗勒供應商,最大功率60kW,最大扭矩180Nm,在大油門下自動作為動力源輸出更強勁的動力。P2電機則主要負責驅動+動能回收,它由博格華納提供,最大功率100kW,最大扭矩是320Nm,電機最高效率可以達到97%。相比同級混動采用的單檔,三檔智能變頻技術先進了不少,最重要的是在保證動力充沛的同時,還能更省油,這才是消費者最關注的。
據了解,整車扭轉剛度≥26800N·m/deg,從而使車身抵抗變形的能力更強,延長使用壽命,還可以提升駕駛質感。過彎時,扭轉剛度可以讓車身與地面貼得更牢靠,尤其是在經過凹凸不平的路面時,更高的扭轉剛度可以讓車身對于懸掛傳來的外力扭轉程度弱化,提升乘坐舒適性。

選車就跟相親一樣,第一感覺很重要,而這份感覺往往源自于車輛的外觀設計,從造型上來看,吉利星瑞L和星越L的智擎版采用了全新的設計語言,并且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更有自己的特色。兩臺車的車頭都是多邊形進氣格柵,內部融入了豎狀條樣式的鍍鉻裝飾進行填充,視覺效果很飽滿。

雖然星瑞L智擎定位是一臺緊湊級轎車,但尺寸可不比中型車差,長寬高分別為4825/1880/1469mm,軸距是2800mm;星越L智擎定位緊湊級SUV,具體尺寸長寬高分別為4795/1895/1689mm,軸距2845mm。最主要的是,在配色方面來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的色彩,分別為晴山紫和皓月白,還采用了四層珠光漆工藝,能呈現出更璀璨的效果。
走進車內,星瑞L智擎的內飾采用“白+紫撞色”設計風格,整個內飾以白色為主色調,輔以紫色線條元素穿梭于中控臺、方向盤與座椅等細節部位。此外,碩大的13.2英寸豎屏彰顯了車內的科技感。星越L智擎采用的是三屏互動,豪華感也不落后,在配色上,白+灰構成的“東方既白”座艙進一步提升座艙內的典雅氣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