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最近幾年,合資品牌對待中國市場的態度,發生了明顯改變。從原本“龐大的銷量市場”到如今“重要的消費市場”的重新定義,源于中國市場在新能源賽道的率先起步和小有成績。
相較于海外市場,國內的新能源行業處在蓬勃發展期,不僅有大量的人才、技術儲備,還擁有成熟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以至于不少合資品牌均將新能源研發、生產基地設在國內,同時反哺全球車市。不過,合資品牌想要在新能源市場取得成績實屬不易,就拿一季度合資純電SUV銷量來說,便能看出合資品牌所面臨的共同困境。

對比轎車市場,合資純電SUV領域幾乎沒有月銷破5000輛的車型,因此一季度銷量為9605輛的寶馬iX3,險勝拿下了細分市場銷冠。若是以40.5萬元的起售價來看,寶馬iX3的500多公里純電續航、非專屬純電平臺打造等都是“缺點”,但若是終端優惠達到10萬元以上,那大廠品質、操控基因則顯得十分誘人。面對Model Y等眾多新勢力車型瓜分蛋糕,寶馬iX3有此表現已實屬不易。

在“德系三強”中,寶馬在純電領域起步較早,此前的i3(進口)便實現了初步布局;不過,奧迪背靠大眾集團,能有效縮短研發周期、降低平攤成本,因此e-tron純電系列也在有條不紊地發展之中。在一季度中,奧迪Q4 e-tron銷量3447輛、Q5 e-tron銷量980輛,同樣能夠排在細分市場的前列。

作為公認的“汽車發明者”,奔馳對待純電市場的態度也是不遺余力,包括奔馳EQE SUV、EQB、EQA等車型,覆蓋了30萬至60萬級的純電SUV市場,但就一季度銷量表現來看,僅徘徊在1000輛至2000輛左右區間。如何提升高端市場的純電銷量,是擺在包括傳統品牌、新勢力面前的共同難題。

值得一提的是,身為梅賽德斯-奔馳的子品牌,smart在燃油時代幾乎快要活不下去,得益于吉利集團的研發支持,smart又在新能源市場煥發生機。就國內市場而言,smart精靈#1、精靈#3的一季度銷量分別為2489輛、1382輛,而比銷量更重要的是,smart趕上了豪華純電市場的“頭班車”。

除此以外,在普通合資品牌陣營中,大眾ID.4 CROZZ/ID.4 X同樣位列前茅,一季度銷量分別為8254輛、4658輛,可見大眾ID.3在純電轎車市場的暢銷,對于整個品牌的純電車型發展均有所助力。別克E5也是去年上市的重磅車型,一季度銷量2939輛,在合資純電SUV陣營中躋身前五。至于日系陣營,發揮較為穩定的是本田e:NS1,季度銷量1759輛,足以將其它車型甩在身后。

相較而言,韓系車在國內燃油市場的存在感不如往年高,在新能源賽道的布局也較為緩慢。不過,作為去年11月份上市的全新車型,起亞EV5在今年一季度銷量為1401輛,超過了不少深耕中國車市多年的合資車型,成為當之無愧的“黑馬”。可見,來得早不如來得巧,與其盲目地推出新車,扎實的產品和一步到位的價格,才是合資品牌發展純電車型的正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