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不曾留意,2010 年面世的 iPad,是蘋果最后一款使用「i」命名的硬件產品,也是喬布斯主導并發布的最后一個硬件品類。
時隔 14 年,喬布斯的這個「心頭 i」,在前不久完成了一次進化:
全新的 iPad Pro,薄至兩個 Type-C 接口厚,成為蘋果有史以來最薄的產品。與此同時,帶有 Home 鍵的 iPad 9 從官網下線,宣告 iPad 四條產品線,全然進入「全面屏時代」。
左為 iPad Pro(M4),右邊為 iPad 9
比起臺前的嬗變,我們更好奇幕后發生了什么。
上周,愛范兒約上 iPad 團隊里的三位核心人物,分別是人機交互團隊的 Steve Lemay、工業設計團隊的 Molly Anderson、產品營銷團隊的 Scott Brodrick,一起探討了 iPad 背后的設計哲學。
一片玻璃的傳承
讓我們先把日歷翻回 2005 年 5 月 10 日,這一天,蘋果公司收到了編號為 D504889 的專利許可。在專利發明人名單里,你可以看到兩個熟悉的名字:喬布斯(Steve Jobs)和艾夫(Jonathan Ive)。
iPad 最為原始的外觀專利
沒錯,這就是 iPad 最初被設想的樣子:全面屏,圓角矩形,纖薄,就像一片掌心里的玻璃。
前 App Store 負責人菲爾·席勒曾回憶稱,那幾年蘋果花了大量時間,在「集思會」上討論平板電腦的想法,因為喬布斯一直渴望制作這樣一款產品。
喬布斯理想中的平板電腦,應該是最為純粹、簡潔的設計。為此,他明確了平板電腦的核心本質,就是一塊顯示屏。所有的功能和設計,都必須服從屏幕的需要,盡可能地刪除和簡化按鈕。
只是,當時的硬件與工藝,讓「詩與遠方」折了個中。初代 iPad 雖一鳴驚人,但外觀設計與最初的專利圖,還是有著不小的差距。
2010 年發布的初代 iPad
好在喬布斯的遺志,并未被 iPad 團隊遺忘。Molly 告訴愛范兒,十多年來,iPad 的設計初衷從未改變:
我們的目標,一直是打造一片神奇的玻璃,就像一張「數字紙」。這張紙要盡可能輕薄,讓你在創作時,不會意識到這會一款「產品」。
iPad 的進化路線,很清晰地佐證了這一點:機身越來越薄,屏占比越來越高。2018 年,全面屏設計的 iPad Pro 發布,讓 2005 年專利里的那片玻璃,走入現實。
首款全面屏設計的 iPad Pro
接下來,iPad 團隊的目標是,如何讓這塊玻璃更薄,直至薄得像一張紙。2024 款 iPad Pro,可視作一塊里程碑, 薄至 5.1mm,刷新了蘋果有史以來最薄的產品厚度。
要知道,MacBook Pro 的屏幕厚度是 4.4mm,iPad Pro 在多出的 0.7mm 空間里,將一塊屏幕變成了一塊性能卓絕的平板電腦。
左為 iPod Nano,右為新 iPad Pro
Steve 認為,iPad Pro 能一步步向靠近初衷,背后是蘋果的核心優勢,即擅長跨學科、跨部門合作。
表面上看,2024 款 iPad Pro 變薄的核心因素,是換了一塊 OLED 顯示屏。OLED 自發光的特質,讓它比需要一層背光板的 LCD 屏幕,占用的空間更小。
但換屏的背后并不簡單。為了保證媲美 Mini-LED 的屏幕亮度,蘋果沒有采用傳統的 OLED 屏幕,而是重新設計了雙層串聯式 OLED 屏幕,向供應商定制。
要讓傳統單層 OLED 顯示屏,在 iPad 上工作良好已經不易。因為每一顆像素,出廠狀態下的「性能」并不一致,需要系統去動態地調校。同理,雙層串聯 OLED,就需要對雙層像素進行實時調整和渲染,而且是以 0-120Hz 的動態刷新率。
這個「燙手山芋」怎么接?蘋果顯示與芯片部門聯手找到了解法:為 M4 芯片設計全新的顯示引擎,讓這塊雙層串聯 OLED 屏幕,實現優秀的精準度、亮度與色彩表現。
這個例子,或許可以幫你直觀地了解,iPad 的一項新功能、一個新變化,背后發生了什么。同時,也能窺見蘋果對于 iPad 初心的傳承和追尋:
一片神奇的玻璃。
在討論中,Molly 和 Steve 多次提及這句話,這也是他們認為,最能解釋「iPad 是什么」的簡要答案。就像喬布斯曾用一句話定義 iPod——將一千首歌裝進口袋。
一片玻璃的演變
iPad 雖在蘋果內部早有謀劃,但正式啟動,是在 2007 年。
彼時,喬布斯在考慮推出一款低成本的上網本。在某場腦暴會議上,艾夫提出,為什么要在屏幕旁邊裝上鍵盤呢?那樣又貴又笨重,不如利用多點觸摸技術,將鍵盤的功能納入屏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