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4月25日~5月4日),當你去北京車展,看到豐田的電動汽車時,請注意!
你很可能看到的只是豐田設計的外形,其“三電”(電池、電機、電控)部分由比亞迪設計并提供,智能駕駛硬件由華為提供,智能駕駛軟件則是中國一家創業公司Momenta開發。
所以,豐田只做了個殼子,貼了個牌子罷了。
掉隊的豐田,只能拉上比亞迪合作
豐田在純電動汽車領域掉隊了,已經是公認的事實。之所以掉隊,一方面是其專注氫能源和混合動力汽車,且至少對中國電動汽車市場判斷有誤。另一方面,則是在“三電”系統、智能駕駛等關鍵技術方面缺乏突破。
日本前產經省官員古賀茂明這樣評價豐田:豐田自認為是世界第一,是很看不起其他國家的汽車,特別是中國車。
但如今,面對市場的捶打,豐田也不得不放下身段。
2022年年底,其發布的BZ3轎車就聯合了比亞迪共同開發。如今,兩家企業干脆成立了合資公司,繼續推出BZ系列產品。

豐田 BZ Sport Crossover概念車
投資中國智駕公司Momenta
有了比亞迪的“三電”系統支持,還得給新車增加厲害的智能駕駛能力。
中國市場的智能駕駛競爭太“卷”了,連特斯拉都已經退出了領先者的隊伍。相比較來講,西方一些公司的方案更是毫無競爭力。
于是,豐田開始找到了給智己、上汽做智能駕駛方案的中國創業公司Momenta,而且干脆投了一大筆錢,成了股東之一。

坐落于北京的momenta公司
為什么找Momenta,并投資呢?
目前來看,應該是Momenta公司的方案不僅智能駕駛體驗不錯,而且可以靈活適配多種硬件系統。
比如:在中國,Momenta的方案就能以華為的智能駕駛硬件為基礎,輔助車輛;而到了美國,就可以換成高通或者英偉達的硬件做基礎。
對于豐田來講,一方面在不同國家選擇不同的智能駕駛硬件,可以更符合當地的法律,另一方面,多個供應商的支撐,也能讓產品制造的風險降低。
華為智能駕駛硬件有足夠的競爭力
華為智駕系統的體驗有口皆碑,可以說是國內第一梯隊的存在,既提供了智能駕駛全套軟件解決方案,又搭配了華為的硬件。
這一次,和豐田的合作,華為又多了一種合作模式——只輸出智能駕駛硬件。
千萬別認為這種合作是委曲求全,實際上華為的加入,證明了在中國這個最大最開放的市場,面對高通、英偉達等多個競爭對手,華為的硬件性價比依然是最好的。
與豐田的合作,也一定程度上為一些既想擁有自己智駕軟件技術,又缺乏高性價比的硬件的車企,提供了合作樣板。
未來,華為全世界的整車制造市場上,面對比如寶馬、奔馳、甚至是勞斯萊斯、保時捷時,只要這些企業需要智能駕駛硬件,華為都將作為一個可靠的選擇,提供服務。
這就和華為在交換機和5G天線技術上與外部公司合作一樣。面向整車廠做生意,稀釋了自己下場造車的各種風險,何樂而不為呢?
內容綜合“易車”“賽博汽車”及豐田官方網站
您對豐田這種近乎于貼牌造電動車的方式,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