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消息,從2019年6月6日工信部發放四張5G商用牌照算起,國內5G商用已滿五周年。
在5G發牌五周年之際,2024移動通信高質量發展論壇6月6日在北京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舉辦。紅星資本局從會上獲悉,5G商用五年來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約5.6萬億元,間接帶動總產出約14萬億元。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趙志國介紹,截至2024年4月底,我國累計建成5G基站374.8萬個,每萬人擁有5G基站數超26個,建成5G行業專網超過3萬個。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量全球占比超42%,以5G為代表的移動通信已成為創新最活躍、滲透最廣泛、帶動最顯著的技術領域之一。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趙志國致辭
5G商用五周年,我國已遙遙領先
過去五年的發展表明,我國在5G的建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5G發展上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績。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在會上發布的報告顯示,5G已覆蓋國民經濟97個大類中的74個,行業滲透率超76%,形成頭部先行、以大帶小的5G應用在行業、企業加速擴散的良好局面。
“5G在采礦業、電力、醫療等重點行業實現規模復制,工業領域5G應用逐步從外圍環節向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核心環節深入。”趙志國說。
關于5G手機的用戶數據,根據運營商公布的Q1財報,截至今年3月底,中國移動5G套餐用戶數為7.99億、中國電信5G套餐用戶數為3.29億、中國聯通5G套餐用戶數為2.69億,三家加起來達到了13.97億。
工信部公布的5G手機用戶數則顯示,截至4月末,國內5G移動電話用戶數達到了8.89億,在移動電話用戶總數中的占比已經超過了50%。也就是說,現實生活中,每兩個手機用戶中就有一個是真實使用5G網絡的用戶。
5G終端成本下降,也推動了5G快速普及滲透。
信通院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1-4月,國內5G手機累計出貨量達到了7666.5萬部,占同期手機總出貨量的83.8%。2023年全年,國內5G手機的出貨量為2.40億部,占比達到了82%。

從5G向5G-A演進
5G帶來了體驗升級,且5G的潛力還可以繼續挖掘。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在演講時指出,5G速度更快,單位流量資費更低。但與4G相比流量增長潛能尚未釋放,5G技術進步與用戶體驗提升有待形成閉環,5G半程仍需加力前行。
鄔賀銓認為,5G下半場創新將在寬帶化、主動適配、輕量化、智能化等方面發力。特別是智能化方面,5G終端AI化,大模型嵌入手機,開啟AI手機時代。
5G向5G-A的演進成為大勢所趨。鄔賀銓用“十倍帶寬、十倍連接數、十倍定位精度、十倍能效改進”四個維度來概括5G-A相比5G所實現的數量級提升。
5G-A還在通感一體、泛在物聯等方面極具想象空間,如通感一體將能實現通信和感知的融合,讓基站擁有“千里眼”能力,極大提升無人機的跟蹤和管理能力,為低空空域開放提供技術支撐,助力低空經濟“起飛”。
紅星資本局從會上獲悉,下一步工信部在加強頂層設計規劃方面,將推進移動通信、光纖寬帶、算力等新型信息基礎設施體系化發展,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大力推動5G應用規模化發展。
在提升網絡支撐能力方面,將深入推進“雙千兆”網絡建設,根據場景需求有序推進現有5G網絡向5G-A升級演進;深入實施“信號升格”專項行動,推進文化旅游、醫療機構、高等學校、城市地鐵等場所網絡深度覆蓋。
與此同時,相關舉措將持續強化核心技術攻關。趙志國表示,將大力推動5G與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多種技術融合創新,提升數字技術賦能實體經濟轉型能力。推進5G輕量化(Redcap)、5G-A等技術演進、產品研發和商用部署,持續開展通信感知一體、無線內生AI、手機直連衛星等新技術測試驗證,加快推進相關產業發展成熟,助力打造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