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號,小米公司CEO雷軍做了直播,其中有小米用戶提到SU7的性價比不高。雷總的回答是說,現在不要談性價比,因為大家都是賠本在賣。他還提到現在所謂電動車企業就沒有幾個是賺錢的,甚至說有的車一輛能賠十幾萬。
這就引起了觀眾的熱議,大家都覺得如果小米是賠錢賣的,真的還是很辛苦,但你能賠多久呢?那這里我們就要進一步去討論一下,為什么這個賠錢的模式能成立。
我們都知道,互聯網以前聽慣了一種說法,初期是賠錢的、未來是賺錢的。但是互聯網有個特點叫做邊際成本遞減,甚至叫邊際成本為零。
就是說當我為一個用戶服務的時候,把整個服務系統建立起來,我需要花很多錢,所有的成本攤到這一個人身上就很貴。
但是我為10個人服務、100個人服務、1000個人服務、1萬個人服務,那這些成本就會被攤掉,到最后我為100萬人服務的時候,我就有錢賺了。
然而,這個在硬件里是不成立的,因為每件硬件都有自己的成本。現在電動車已經逐漸地變成了電子產品,那電子產品是符合摩爾定律的。摩爾定律的特點就是每過一年半的時間,就是18個月,要么性能提升一倍,要么價錢下降一半。
如果按摩爾定律來推算的話,今天某個電動車可能是像小米汽車是30萬,到了一年半以后就賣15萬了,所以現在賠錢沒關系,等到一年半之后,成本已經降到15萬,還是按30萬賣,就有15萬的利潤了。
但是注意,當我們和雷軍這樣的互聯網人在討論這件事的時候,就不能從這個角度來看了。為什么這么說呢?
因為確實電動車沾染了電子產品的屬性,它確實在降價,但是還沒有達到芯片這樣的摩爾定律的特征,意味著不能想著今天賠錢,明天只要產量上去,只要經過一段時間就可以賺錢,沒那么快。
我們看基本上現在的降價速度應該還是相對符合萊特定律一點,大概每年能夠降10%、15% 就不錯了。
也就是說,這是個混合形態,它確實還是有車的很多特性的,降價還是不容易的。那么這就帶來一個業內視角的問題了,如果你是傳統的汽車產業的人,你要考慮到這個車是會降價的,成本越來越低的,你要適應這種降價的趨勢。
反過來講,如果你是從電子產業殺過來的,你可不要以為它真的一年半就降一半的價錢,這么去安排你的銷售,那就要吃虧了。所以一定要能夠看清汽車產業的這個雙重特質,對汽車產業的未來做好規劃。
那這個規劃里面就會帶來另一個問題了,就是汽車產業成本太高,包括虧損,到底來自哪?
其實要思考兩件事。一件事是生產制造成本的問題,也就是說你的規模再進一步放大,包括再過一段時間以后,你的硬件產品再進一步降價,這一部分能不能抵消今天的虧損。
那我們認為,至少現在看應該算得出賬來,應該能抵消。所以有限的虧損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很大的虧損其實就已經錯誤了。
那另一方面確實現在很多的車又有巨大的虧損,我們要進一步說這虧損來自哪。說實話,現在的很多車的虧損主要來自研發投入。
今天的車廠和100年前的車廠有一個本質的區別,就是研發投入要特別大。因為現在汽車產業逐漸的IT化,變成了電子產品。
它有一個特點,電子產品的研發升級速度特別快。你想想看,手機每年都要升級。那汽車現在也慢慢向這種趨勢靠攏,但并不是真的每年升級,速度沒那么快。
但是,汽車行業現在有一個重要的變革目標,就是實現自動駕駛。所以你看,包括“蔚小理”在內的很多汽車廠確實是虧損,甚至虧損數額巨大。它主要干嘛了?就是投入到自動駕駛相關的研發當中了。
我們認為電動車廠足夠前瞻,做自研方案還是可取的,甚至為了將來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勝出,在今天不惜犧牲利潤,巨額投入到研發里,其實是一個重要的、值得欽佩的前瞻性戰略選擇。
我們一直強調,中國企業前瞻性相對弱,但是我們的電動車企業的前瞻性還是不錯的。
這種時候,我反過來就要問雷總一句了,就是您現在也虧損,剛才我們講過了,你如果是量產虧損,不能虧太多,那么您現在的量產虧損到底是多少?
另外你和“蔚小理”比,人家“蔚小理”是在自動駕駛上投入了天量的研發造成虧損,如果你也是在自動駕駛上面投入了天量研發費用,這個虧損可以理解,但如果不是,你還虧損,那你不能拿“蔚小理”做參照。
我認為小米的自動駕駛投入并沒有那么大,原因也很簡單,如果自動駕駛投入很大,理論上講你新車推出的時候應該推出你的自動駕駛方案了。
但我們知道小米SU7推出的時候,雷總明確告訴大家他們有自動駕駛系統,也是自研的,但是還沒推出。所以我認為很有可能他們真的是自研的,但是研發投入并沒有想象得那么大。
如果你的研發投入并不那么大,而你又虧損了,那你和“蔚小理”真的不可比。
我們要知道,沒有企業能夠永遠虧損,必須是暫時的。但是我們要知道在哪虧。
兩種虧損,第一是產量不夠大的時候虧損,一旦產銷量夠大,包括一旦產品再進一步降價,產品的成本進一步降低,我就可以實現利潤。另一種就是在為未來的科技做前瞻性的投入,這種虧損是為了在未來更有競爭力。
那么,你認為小米的虧損到底是哪種?他們到底能不能扭虧為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