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端午小長假了,難得一次不調休的假期,大家應該都很開心。
休閑的好時光,就不講公司了。
前兩天研讀了一份文件,一份“孫凝暉”院士的演講稿,這是一位長期從事高性能計算機科研工作的科學家,著名的“曙光計算機”就是他帶頭研發出來的。
前兩年的“新一代人工智能(2030)專項”項目,是我們非常重要的AI研究項目,他負責總體設計“神經網絡處理器關鍵標準與驗證芯片”。
可以說在我們的人工智能行業,這是一位泰斗級大師,所以前陣子他的演講,我很認真的進行了研讀,加上一些我自己的思考,分享給大家。
2022年因為OpenAI公司推出了ChatGPT,以非常快的速度火遍全球,從那一年開始,各種大模型都競相登場,所以2022年也被稱為大模型元年。
人工智能雖然這兩年一直在被廣泛討論,熱度也從未消退,但畢竟是一個新型技術,所以很多人可能沒有真正理解人工智能,不知道它是如何發展的,也不知道它將如何賦能千行百業。
今天我就在孫院士的基礎上,講講人工智能。
一、智能計算
人工智能的核心就是智能計算,計算的載體當然就是計算機。
“計算”這個行為大概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八十年代之前出生的應該都經歷過,那就是算盤,那個時候計算器都還沒普及。
到了第二代的時候,電子器件發展起來,就出現了計算器和計算機,從手動進入了自動時代。
再后來互聯網高速發展,計算范圍無限擴大,不再局限于普通計算行為,萬物皆可算,所以進入第三代網絡計算時代。
雖然第三代的計算能力已經非常強,但是必須依賴人為給予的信息,機器不能按照需求自己思考自己獲取信息,所以就有了第四代智能計算。
現在我們正處于從第三代到第四代的轉型期,這也是全球很多地方都在打造數字化的原因。
如果把計算系統分類的話,可以分為五類,第一類就是孫院士研發的那種高性能計算平臺,一般不對外使用,只在科研和核心領域部署。
第二類是企業計算平臺,也就是服務器,國內幾大平臺比如百度、阿里、騰訊提供的都屬于這一類。
第三類是個人電腦,第四類是我們的手機。
第五類的嵌入式計算機,嵌入式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根據特定的應用場景,單獨設計出來的專用計算機。
其實我們每天都在用嵌入式系統,比如計算器、電視機、各種家電等等,里面都有嵌入式模塊,它不是我們常用的電腦系統,而是根據需求把硬件和軟件集成到一起的系統,自動化程度很高。
現在我們人類正在打造第六類計算平臺,就是智能計算系統,不過目前還處于初級階段。
如果成功了,那就等于一臺具有高度自主化的智能機器人,也就是科幻電影里面的那種。
智能計算的起源其實比較早,1946年的時候,國外科學家就想模擬人的大腦,研發出可以自己思考的機器。
但是那個時候的技術還太落后,至少算力就遠遠不夠,所以失敗了,最后退而求其次研發出了自動化計算機。
不過人類對這個目標的追求并沒有停止,10年之后,1956年就產生了人工智能的概念,到現在已經快70年,人工智能AI才總算有了眉目。
經過前些年的聲音識別、人臉識別和自動駕駛的發展,現在基本上完成了“深度學習計算系統”的搭建,也就是大模型的雛形。
要讓機器具備智能化能力,必須要先讓他具備學習能力,我們人類獲取信息主要是靠各類神經元,先感知,然后存到大腦。
人工智能也是一樣的,所以現在的AI學習系統,就叫“神經網絡”。
把大量的數據經過標記后放到庫里面,AI的神經網絡就會去尋找并且吸收這些數據,理論上只要數據足夠多,AI就會變成一個超級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