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能源已經基本宣告成為車市里的主流了。繼4月上半月,國內的新能源車零售滲透率突破50%大關后,根據最新的全國乘聯會最新數據,5月第三周(13日~19日),國內的新能源乘用車上險量達16.8萬輛,滲透率達50.2%,首次超過燃油車。由此,2035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超過50%的目標,僅用了短短四年時間就達成了,甚至已經有不少輿論狂歡稱“買燃油車的人正式成為了少數派”, 還有不少人把新能源車和油車直接視作“兩個時代的產物”。

但是,這是否意味著,燃油車從此就再也沒有市場機會了呢?未來的汽車市場,真的就沒有燃油車的一席之地了嗎?今天咱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新能源車依然有不少先天難以克服的缺陷
盡管在使用成本、智能化水平、駕乘體驗等方面有著非常顯著的優勢。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新能源車本身依然有著很多在當前技術和配套環境下難以克服的劣勢,這些都會成為潛在的消費者望而卻步的理由。

譬如,純電車依然存在充電時間長,在沒有私人充電樁的情況下充電成本較高,冬季或者夏季等極端氣候下續航“縮水”、節假日出行時應急補能困難、貶值速度快、電池使用壽命較短、后期維修費用高等問題;而插混車型雖然沒有純電車的“里程焦慮”,但是依然存在高速狀態下的油耗和純油車的差距較小、動力系統成本比燃油車更高、保險費用更高等問題,這些都是影響其進一步滲透的問題。
國內用車場景地區差異大,燃油車依然有局部優勢
目前,國內新能源車型的主要消費市場,依然集中于帶有限牌、限行政策,并且城市化程度高、居住密度高的一二線城市,譬如深圳、廣州、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憑借綠牌優勢和發達的充換電網絡,成為了新能源車最主要的市場。

但是在國內廣袤的三四線地區、或者一二線城市的城郊地帶,充電站相對匱乏,而且高速、國道等通暢道路相對更多,而且沒有限牌限行的問題困擾,而且新能源車的維保站點也比較少,燃油車在這些地方依然有著相對明顯的優勢。難怪廣汽曾慶洪表示,這么“卷”下去不是辦法,呼吁出臺“油電同權”的相關政策。

部分主打燃油車的傳統車企依然保有牢固的市場口碑
以自主品牌、新勢力為代表的新能源車的崛起,對于傳統車企來說沖擊是最大的。但是這并不代表他們真的就此不堪一擊,它們依然在一些細分市場上占據著很大的優勢,而這些優勢,并不只是單純的產品力帶來的,還有長期深耕形成的品牌口碑和當下大幅度優惠的讓利。

譬如10萬元的傳統家轎,諸如軒逸、卡羅拉、寶來、朗逸等合資家轎雖然被秦Plus DM-i等新能源車搶走了不少份額,但是各自的月銷量依然保持在萬臺級別的主流水平;而10-20萬的主流SUV和B級轎車市場上,CR-V、途觀L、雅閣、凱美瑞等合資車同樣依靠著強勢的優惠力度,頑固地堅守著自己的市場份額;而在20-30萬乃至價格更高的市場,德系BBA三強依然有著比較明顯的市場優勢地位。
依然有為數不少的消費者,對新能源車持保守態度
新能源市場在邁過了在先鋒用戶中普及的階段之后,正在快速向主流用戶群體滲透。伴隨著自身的飛速發展,開始不斷進入了相對保守的潛在用戶的視野中,繼續滲透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

這類相對保守的用戶,往往會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哪怕新能源車有著明顯產品優勢的情況下,依舊拒絕接納新能源車:自身的學習成本高、對新事物的態度較為保守、基于以往認知帶來的對于國產車和新能源車的信任感低等等。
汽車出海浪潮中,燃油車依然優勢較大
在國內的汽車市場進入存量競爭之后,國內汽車產品出海已經成為了一大浪潮。然而相比于更加整齊劃一的國內市場,海外市場不同板塊、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差異非常大。

譬如俄羅斯、拉美、東歐等地區,存在著諸如長期處于嚴寒、油價較低、充電網絡基建不發達等問題,對于新能源車在當地的滲透形成了較大阻力。對于這樣的市場來說,燃油車顯然是更加適合的選擇。哪怕燃油車的產品在國內遇冷,也可以通過出口賺取更豐厚的利潤,依然有著不錯的開發價值。
總結
就現階段來看,無論是新能源車自身的條件,還是市場上不同消費群體對于新能源車的態度,都會導致新能源車和傳統燃油車,依然會在市場上處于長期共存的狀態。一些人所想象的徹底“消滅”燃油車,顯然是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的。對于消費者來說,燃油車、混動車、純電車并存的狀態,顯然更有利于大家根據自己的條件進行更加充分的選擇。你會更加支持哪種類型的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