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助手,是千百年來人類的夢想?!渡胶=洝分芯陀涊d了一個名叫“白澤”的神獸,“能言語、通萬物之情”,不僅有求必應,還能占卜吉兇。
如今,人工智能(AI)的發展,正讓這個“神獸”走進千家萬戶。琳瑯滿目的智能設備不僅能輕松做到“能言語”,“通萬物之情”也已基本實現。借助海量數據庫,各種AI設備有如百科全書,再生僻的問題都難不倒它。“有問題找AI”已漸漸成為人們的習慣。
AI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目共睹:教師可以用AI批改作業,分析學生特點,優化教學方案;律師可以用AI審核案卷、分析案例、草擬合同,還能制定辯護策略;會計可以用AI記錄數據、設計賬目、生成報表,過去耗時費力的財務核算,AI可以一鍵完成。最近,一位從事留學中介服務的朋友向筆者抱怨,五月份只接到了兩單活,因為生成式AI的興起,學生對寫作入學申請的人工輔導服務需求量大減……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AI應用的深化,“有問題找AI”的現象也引起了人們的警覺。教師過度依賴AI批改作業,對學生情況缺乏直觀感受,只能相信AI數據分析。可是,學生的成長受到環境、性格、學習等因素綜合影響,AI分析會不會因為偏差而“誤人子弟”?律師界擔憂,青年律師剛入行,就頻繁使用AI撰寫文書,從業底子怎么會厚實?會計行業也在呼吁,不要過度依賴AI,因為財務工作不是簡單的數據分析,還需要大量的專業判斷,“沒有價值觀的智能人”很可能引發財務監管和倫理上的風險……
如果說,各行各業的擔憂還不夠直觀,一個小故事也許更能引起公眾的重視。如今,一些中小學生開始利用AI幫助自己寫作文和讀后感。面對家長對孩子“學習不要偷懶”的告誡,孩子振振有詞:“將來都是機器人幫我們干活,學習早就沒有意義了!”
這樣的回答,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嗎?
在決策式人工智能時代,AI技術越來越“擬人化”。但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應該將AI控制在“常規替代性”領域,即替代人類從事那些可重復性高的常規任務,而社會洞察、情感表達、藝術審美等高階任務,仍要人類來完成。
“有問題找AI”的思維惰性和依賴,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弱化人們的管理意識、防護意識和學習意識。世界最大一家AI巨頭的首席執行官表達過這樣的憂慮:“AI技術無疑是人類迄今為止發展出的最偉大技術,它將重塑社會——但同時,AI也會帶來風險,可我們的社會卻沒有太多時間去思考如何監管、如何處理這類事情。”
業界早對這種風險進行過歸納,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安全性風險。我們只注重為AI喂料并獲得計算結果,卻疏于監管其過程中發生了什么,由此滋生出各類信息安全隱患。二是退化性風險。對AI的依賴,逐漸消磨了人們的學習和認知能力,由此帶來人類被“取代”的隱患。這兩種風險都在警示我們,要避免對AI的過度依賴。
畢竟,有問題就去找AI,一旦AI出了問題,又該去找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