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豪華車淪為"便宜貨",我們還需要理性嗎?
豪車大甩賣的背后,是福利還是陷阱? 最近,豪華車市場可謂是熱鬧非凡。先是寶馬i3、i5等純電車型打出了"腰斬"價,i3最低裸車價竟跌到了17萬。
緊接著,奧迪、奔馳、凱迪拉克等一眾豪華品牌紛紛跟進,上演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價格戰。一時間,朋友圈、微博上,各路網友熱議不斷。
有人驚呼,"我靠,終于有機會開上BbA了!";也有人質疑,"天上不會掉餡餅,這會不會是個陷阱?" 面對眼前這一波豪車大甩賣,廣大老百姓到底該不該撲上去湊個熱鬧呢?
作為一個隔岸觀火的吃瓜群眾,我覺得這波降價潮,既有看得見的利,也有看不見的弊。就讓我們一一來盤點一下。 先說利吧。
大家都知道,車企搞促銷,無非就是想快速促進銷量、回籠資金。在當前整體車市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合資豪華品牌受到的沖擊也不小。
據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寶馬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同比下滑3.8%,在其全球主要市場中成為唯一下滑的。
奧迪、奔馳的日子也不好過。面對國產車的迅猛發展,它們不得不祭出殺手锏——價格戰,希望以更有競爭力的價格吸引消費者。
對普通老百姓而言,原本可望而不可即的豪車突然變得"唾手可得",這當然是個天大的好事。打個比方,以前想開寶馬i3,到店還能繼續談,沒準十幾萬就能把車開走了。
至少得掏35萬,現在17萬就能帶回家,這種巨幅優惠,誰頂得住啊!而且從銷售透露的口風來看
在這個物價飛漲的年代,有這種一步到位圓夢的好事,確實值得慶幸。 但仔細想想,其實這背后也有不小的隱憂。
正如李書福所說,"無窮無盡的'內卷',簡單粗暴的'價格戰',其結果就是偷工減料、造假售假"。車企為了在價格戰中求生存,難免會在產品質量上做些妥協。
消費者買到手的,可能只是一個空有其表的"豪華外殼",里面早已被偷工減料得面目全非。尤其是對電動車而言,安全可靠性至關重要,任何小小的疏忽都可能釀成大禍。
所以,不要被表面的優惠蒙蔽了雙眼,免得貪圖一時便宜,最后反而花更多冤枉錢。 更重要的是,這波價格戰,反映出車市深層次的危機——同質化、內卷化越來越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