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亞迪卷價格華為卷價值”,余承東的這一言論毫無意外地引來了比亞迪方面的回應。一個是創下了300萬年銷量,將新能源車普及到千家萬戶的車企。另一個是在20萬元及以上中高端價位,勢頭正盛的新入局者。比亞迪與華為有碰撞,但還沒有到火星撞地球的階段。不過官方下場“互懟”的姿態,倒是“誤傷”了原本在中間地帶的特斯拉。核心產品在25萬元左右的特斯拉,好像已經很久沒有聽到它在核心技術上的聲音了?
打死不做超快充的特斯拉,源于美國人不焦慮?
從大的技術框架來看,雖然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傳出有關特斯拉要造增程式的消息。甚至各路大神也有改裝特斯拉為增程式的非量產操作。但指望特斯拉真的大規模量產插混(增程)動力車型,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背后的核心原因之一,與特斯拉Model Y、Model 3這類走量車型,一直沒有跟進800V高壓超快充技術類似。這便是,在續航焦慮這一問題上,除了中國市場,特斯拉基本不需要考慮。

比方說特斯拉的新增量市場歐洲。當胡梅爾斯說只考慮在距離慕尼黑幾個小時車程的城市踢球時,我以為AC米蘭已經沒有機會了。結果巴伐利亞與米蘭的距離,就是阿爾卑斯山背靠背的關系。那么北美應該說地域開闊吧,且當地居民有長途駕駛的習慣。然而地廣人稀的客觀環境,使得超快充的基礎設施建設難度過高。即便是僅局限在人口聚居區,家充的便利性,使得當地車主多掏服務費,去選擇超快充的可能性大幅降低。

但不上800V高壓平臺,純電動車的效率豈不是會大幅落后中國品牌的產品?這里面混淆了一個概念,其實SiC半導體材料,與是否為滿血800V之間,只能算是充分不必要條件。事實上,特斯拉Model 3的成功,很大程度需要歸功于率先在量產車型上采用SiC碳化硅材料。因此,整車的充放電效率,以及續航標定的穩定性,在早期都要明顯領先于競爭對手。

于是,簡單來說,特斯拉跟進800V高壓快充的邊際效應是有限的。其在北美以及歐洲兩大市場的表現越好,在中國市場單獨跟進800V平臺的可能性就越低。回到插混(增程)話題上來,情況也是類似的。狹義來說,800V和插混(增程)都是解決續航焦慮問題。而特斯拉相當一部分受眾,對這個問題的敏感程度,并不像國內市場如此內卷。但國內市場,特別是新能源市場,對特斯拉而言也是舉足輕重。夾縫之下,特斯拉還能依靠什么技術破局呢?
特斯拉可以不要800V,但一定需要更便宜
從特斯拉的技術方向來看,向下破局比向上破局更符合它的科技樹。無論是一體壓鑄,還是后來聊到的“開箱工藝”,都是降低生產成本,擴大邊際效應的典型技術案例。而尋求銷量上的增加,從廉價車型下手,無疑要比從中高端車型更簡單。

而一聊到特斯拉廉價車型,也就與此前多次傳言的所謂特斯拉Model Q(也有稱呼Model 2)聯系上了。很顯然,特斯拉有推出縮小版Model Y、Model 3的主觀愿望,客觀上技術也可以輕松滿足。但問題是,新車推出來還不夠便宜。或者說,對國內市場而言,還不夠便宜。

這個便宜是兩方面的,首先品牌最為廉價的特斯拉Model 3,起步價格也還在23萬元以上。在沒有革命性技術迭代之前,僅討論延續一體壓鑄技術的邊際效應,也很難將縮小版的Model 3價格,壓制在15萬元以內。另一點則是續航里程,在CLTC工況下,特斯拉Model 3的續航還能保持在600km以上。但車身更小,電池也更有限的新車呢?這兩點結合來看,很顯然,即便在中國市場推出所謂廉價版特斯拉,也很難在核心競爭力上,擁有與已經扎根15萬元左右,甚至更低價位的國產插混(增程)叫板的底氣。

總結下來,特斯拉目前在國內市場的核心問題就是兩個。第一,沒有800V加持,在應對續航焦慮的技術拼圖上,暫時差一塊。第二,難以推出有足夠競爭力的低成本產品,從而無法發揮品牌在邊際效應上的制造優勢。

但特斯拉有一個技術點足以同時解決以上兩個問題,這便是豪賭多年的4680電池。首先,4680電池,也就是所謂大圓柱電池,單體電池容量即可比眼下還是主流的21700電池翻5倍。在電池本體技術一致的情況下,僅靠物理排布的差異,可以使車輛續航提升16%(2020年公布數據)。另外,單體電芯更大,也就意味著封包所需要的電芯數量大幅減少。于是包括安裝在內的生產與制造成本也會降低,據最初公布的數據,4680電池的成本同樣可以降低16%。考慮到4680技術并非是像固態電池那樣,改變電池化學形式的技術革新,而是一種物理上的“打包”技術。這一成本控制比例的可參考價值,依舊較高。

簡單來說,4680電池只要能夠順利落地,也就意味著特斯拉有潛力帶來價格低于20萬元的特斯拉Model 3,并將該級別車型的續航門檻提升至700km以上。這樣組合起來,是不是瞬間就充滿吸引力了?但問題也是老生常談的,即4680電池的良品率,也就是制造工藝上遇到的麻煩。
這就不得不聊到Cybertruck(賽博越野旅行車),特斯拉在這款車型上原本至少要做兩大技術嘗試。大型一體壓鑄技術,目前來看可以說是失敗了。所以Cybertruck(賽博越野旅行車)換用了不銹鋼材料。但這種妥協無法下放給其它走量產品,甚至對Cybertruck(賽博越野旅行車)本身,也導致價格和產能遭遇麻煩。

另一項還在堅持的,便是4680電池。按照規劃,特斯拉應該是從Model Y切入新電池使用,再由Cybertruck(賽博越野旅行車)全面鋪開。但良品率與產能的局限性,導致其只能優先供應后者。畢竟,圓柱造型使其注定只能繼續采用卷繞工藝,而非國內諸多電池企業熱衷使用的疊片工藝。雖然理論上卷繞工藝更成熟,生產速度更快。但其生產工藝導致的安全性偏低,且大圓柱不僅強化了這點,還導致散熱壓力更大。要知道,熱管理是特斯拉放棄在中型車上跟進800V的重要因素之一,4680電池為了解決這點,就只能采用無極耳,其實也就是“全極耳”設計,規避熱失控風險。但大單體圓柱,以及全極耳設計,則推高了電池的生產工藝,也推遲了特斯拉一系列原本的產品規劃。
所以,即便4680電池的工藝和產能開始逐步爬升,指望它再去加持所謂特斯拉廉價車型,使其一口氣將價格打入15萬元左右的可能性并不大。能夠穩住特斯拉Model 3,兌現那個國產后就能買到20萬元內Model 3的“傳說”,才是更現實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