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鋼坯,經過怎樣的加工制造,才能支撐起大飛機上百噸的重量?
鍛造,一種古老而重要的金屬加工工藝。通過它,鑄得名劍。通過它,強筋健骨。變形與再結晶之間,金屬結構和性能都發生改變,推動鋼坯實現質的提升。
而今天的中國,也正在經歷一場像鍛造一樣的生產力變革。千錘百煉中,技術革命性突破,產業深度轉型,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科技引領,創新驅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不斷涌現,新質生產力正加速鍛造形成。
200秒=1萬年
量子計算機有怎樣的超能力?
張輝,中國第一個半導體量子計算專業博士,他們公司自主研發的第三代量子計算機,名為“本源悟空”。它強大的并行處理能力,在材料科學、藥物研發、AI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量子比特的疊加性和糾纏性是量子計算的兩大核心特點,量子比特數越高,就代表量子計算機的計算能力越強。

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輝表示,2019年,谷歌用53個比特的量子計算機200秒跑的問題,一臺傳統成熟的超級計算機要跑1萬年。
量子計算機計算迅速,相比傳統計算機來說,能迅速解決特定問題,但無法應對所有問題。于是,張輝等人提出“量超融合”新方法。

它既是計算技術的融合,更是區域協同創新發展領域的深度融合。一年多的時間里,量超融合已經在氣象預報、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方面取得不錯的成果。

從四肢癱瘓到“意念”控制
中國腦機接口手術給患者帶來福音
2009年,老楊遭遇車禍,頸椎損傷,四肢癱瘓,在長達15年的時間里,生活完全無法自理。去年10月,老楊接受了清華大學洪波教授團隊參與完成的我國首例無線微創腦機接口臨床植入手術。

兩枚硬幣大小的腦機接口處理器被植入老楊的顱骨之后,通過機器采集感覺運動腦區顱內神經信號,再通過機器來執行大腦的相關命令,幫助老楊通過意念重新實現抓握等生活技能。

洪波因老楊的變化而感到欣慰,他與團隊從2013年開始研究腦機接口,在同期多個國內外科研團隊同時研發的壓力之下,洪波與團隊毅然前行,實現了突破。

如今,腦機接口設備已經走出實驗室,實現量產。
在上海的萬級凈化生產車間,可以年產1000套腦機接口植入體。未來,產能還將繼續擴大。
星載氫鐘——北斗導航衛星的“心臟”
一千萬年才誤差1秒
如今,歷經30年科研攻關,幾代中國航天人共同努力,我國已成功發射58顆北斗導航衛星,建成了高精度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成為聯合國衛星導航委員會認定的四大供應商之一。北斗三號全球首創了相控陣星間鏈路技術,實現一星通、星星通。

北斗導航系統的高精度是其最大的優勢之一。而導航系統的精度很大程度取決于一個關鍵核心部件——星載原子鐘,它是衛星導航系統的“心臟”,也曾是“心病”。早在1972年,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就研制出我國首臺氫原子鐘,可其重達100多公斤,根本不可能用到衛星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