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真的能夠在3到5年代替駕駛員嗎?這是全社會十分關心的問題。
根據筆者40多年從事計算技術研究的情況來看,要真正替代駕駛員,必須解決以下2個問題:
1、無人駕駛(電腦)能替代駕駛員(人腦)嗎?
從本質上說,無人駕駛就是用電腦代替人腦開車。
現在的無人駕駛車輛是采用了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就是讓電腦學習各種駕駛員開車遇到的場景,學習的場景越多、電腦開車的能力就越強。
但有個致命的弱點,就是基于深度學習的電腦不會思考,更加不會理解人的寓意,遇到復雜路況,不會自主判斷,所以無人駕駛開車行為上就表現為傻乎乎的。
這種無人駕駛傻乎乎開車能改進嗎?能改進一些,但從理論上說,無人駕駛不可能改進到像駕駛員一樣開車,因為畢竟是模仿,電腦知道怎么做,電腦不知道為什么這么做?
要徹底改進,讓無人駕駛像駕駛員一樣開車,就必須采用人工智能類腦技術。而類腦技術研究國內外剛剛起步,人類現在對自己腦子的結構都沒有搞清楚。
根據國際上對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沒有任何電腦能夠替代人腦。
想想阿法狗 (AlphaGo) 下圍棋戰勝李世石,阿法狗最少用到了1202個CPU和176個GPU(顯卡),外加100+左右的計算加速卡等等。而李世石只用了一個人腦及一杯咖啡!可以看出,面對規則十分清晰的中國圍棋,電腦已經用了吃奶的力氣。
要解決類腦無人駕駛問題,涉及理論、技術、工程三方面的問題。
理論上:人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人工智能六大境界。其中意覺模型最復雜,佛學家、哲學家、數學家都沒說清楚,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國際上一般認為至少需要20-30年才能建立理論基礎。
技術上:2022年10月,國際類腦計算的最新成果是用10000張DCU卡完成數字孿生腦實驗,實現了860億個神經元,與人腦同化相關系數0.9,離真正百分之百模擬人類全腦還有相當距離。而在模擬人類全腦上建立人類思維,現在還沒有開始研究!
工程上:摩爾定理將在芯片1納米后失效,量子計算還需要20年后才能實用化,所以要造出能夠安裝在汽車上的模擬人腦的車載電腦40-50年內都不可能實現!
2、電腦的安全性如何保障?
車輛主要由機械、電氣、電子三部分組成。其中機械、電氣部分可靠性高,故障容易復現和解決。而電子部分,特別是軟件可靠性低,故障不容易復現和解決。
無人駕駛由軟件實現,理論和工程都可以證明,復雜軟件必定有BUG,而且BUG是無法消除的。
例如,在美國2000-2010年豐田的“剎車門”事件中,就因為“剎不住”而造成了89人的喪生。2011-2013年間,嵌入式軟件專家Michael barr和Philip Koopman,用了18個月的時間內仔細查看了豐田汽車將近30萬行的代碼之后,發現了軟件中存在的一些BUG,可能會導致汽車“非預期加速”而失控。可以看出,相對于剎車系統的硬件,尋找軟件的BUG是何等困難!
現在的無人駕駛軟件比剎車軟件復雜幾萬倍,已經不可能用任何技術手段消除BUG了。
車子開著開著,電腦突然死機,車輛會怎么開?是停下來還是無目的的亂開?沒有一個無人駕駛研發廠商能夠講清楚!
有人說無人駕駛安全性堪比c919大飛機,要知道,每架c919每天只飛4-6次,全中國現在也就幾架,將來發展到幾百幾千架。而今后無人駕駛車輛有幾千萬上億輛,能用大飛機安全性相比嗎?
無人駕駛車輛不是手機,手機死機可以重啟。無人駕駛車輛9999次成功,不等于第10000次成功,如果有1次不成功,人生就將被重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