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車關系到當前企業的生存,是企業經營必須夯實的基礎。但堅守油車陣營不是守著產品不變,更多的是進行智能化的升級。不可否認的是,電車是未來,其實目前已經籌備了一些新能源車型,但對于北京現代來說,2024年更多的是要做一些新能源產品的準備工作,所以正式上市的時間節點或將安排在明年。”北京現代副總經理戚曉暉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透露。
作為國內主流的合資車企,北京現代這兩年經歷了沉淀、蓄勢,2024年迎來了再出發的時刻。在北京車展發布會現場,現代汽車發布了“在中國 為全球”戰略,宣布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市場全面展開電動化事業。將向中國引進現代汽車首款高性能電動車IONIQ 5 N,正式進入中國高性能電動車市場。另外,針對價格戰、油電關系、渠道經營、轉型等方面的問題,戚曉暉一一作了解答。
“參與競爭但造車要有底線”
記者:目前價格戰較為激烈,怎么應對市場的“卷”?
戚曉暉:價格競爭是每一個企業都在面對的,我這幾天參加了很多論壇,也看到不管是車企還是行業各個部門,大家對于這種現狀都不是非常認可,雖然短期的價格競爭能讓消費者在買車的時候獲益,但是從中長期來講,這種無休止的“卷”,一方面會“卷”死一些車企,另外一方面讓買了車的客戶怎么辦?
產品的價格其實就包含了對于客戶質量的保證以及后續廠家的持續服務能力。目前大家都已經“卷”到臨界點了,也有的企業已經“卷”到虧損了,后續要不然就是降低質量標準,要不然就是虧損倒閉,這兩者最后受到影響的都是消費者。
合資大廠造車都是有底線的,底線包括我們的技術以及質量標準肯定不會降低,我們對客戶長期服務的儲備、服務的能力也不能降低。不過面對價格的競爭,該競爭還是要參與競爭,因為一定的規模還是要保持的。
記者:現代汽車提出來“in china for Global即‘在中國 為全球’戰略”。怎么理解這句話呢?是不是對合資企業自身的一種重新定位?
戚曉暉:這個其實也是因為現代汽車看到了中國市場對全球的意義,中國市場產銷的體量,包括在智能通訊技術的發展其實都是非常領先的。另外一個則是考慮到現代汽車在全球的發展史,現代汽車在全球連續兩年銷量都是排名第三。它之所以能成長起來就是踩準了用戶的需求。現在中國的汽車市場不但是產銷量最高,也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如果不應對中國市場去做產品和技術革新,未來必然影響到現代汽車在全球的地位。
另外,現代汽車在智能化技術上的投入一直都是非常靠前的,在2014年的時候,在車型上就開始搭載ADAS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現代汽車早期就開始了L4級別自動駕駛的應用,堅持在包括10萬元級別的伊蘭特上都標配ADAS,這其實對于企業的成本還是比較高的。
但那時客戶對這些方面沒有太多的認識和需求,相當于我們用很高的成本去搭載了智能駕駛輔助技術,作為銷售賣點去講的時候又沒有獲得客戶需求的認可,所以前期我們都是在默默地投入。
現在隨著5G的發展以及智能化的高速發展,讓客戶對這方面有了需求,正好契合了現代汽車在智能化發展的方向。但在海外市場對于智能駕駛的需求并沒有那么高,所以既然中國市場契合現代汽車在智能化技術發展的規劃,必然要在中國市場做大量的投入,通過在中國取得成功再返回到全球的成功。我們也有底氣參與到市場競爭當中來。
“堅守燃油車的陣營”
記者:現在全球范圍出現了燃油車回潮的聲音,從北京現代的角度對油車和電車關系的看法有沒有發生變化?
戚曉暉:北京現代還是比較堅定地堅守在燃油車的陣營。一方面有用戶需求,并且至少目前不是少數的用戶需求。另一方面,北京現代有這么多年在燃油車方面技術的積淀,包括質量管理體系、研發、產品,有一定用戶的認可,用戶認可的是北京現代產品的品質以及性價比。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將其拋棄。
我們過去在純電、混動、增程等技術路線方面都有所規劃,也在內部進行選擇和調整。雖然它在一段時間內很難給企業帶來明顯的收益,但這是必須要做的,即使現在我們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也要為未來做積淀,所以目前來看,油電一定是共存的。
我們也看到新能源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也反映了用戶需求,用戶一開始是那些追求新鮮和潮流的,后續越來越多有實際用車需求的用戶,會根據服務需求去選擇自己喜歡的產品。
在一段時間之內油車還會存在一定的用戶基礎,目前很多用戶有買混動的需求,他們還是更認同國際品牌造車的積淀、質量管理、技術,有很多用戶都是在油車和電車之間糾結,他們也更希望國際品牌推出有產品競爭力又具備一定價格競爭力的電車,我們對北京現代的電車還是非常有信心的,我們有這方面的基礎。
至于油電關系,雖然我們夯實油車陣營,但這個油車陣營不是守著產品不變,更多的是油車智能化的升級。我們今年這幾款產品,像FOTA這樣一個成本非常高的智能化的功能,今年汽車升級之后會進行標配。
“企業還是要健康穩定地發展”
記者:目前現代汽車正在進行渠道升級,在2024年渠道方面有沒有什么新的舉措?
戚曉暉:品牌資產是需要幾代人、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經營下來的,它代表的是技術實力,我們的設計能力、我們的研發能力,特別是我們的質量和口碑在用戶心目中留下來的品牌的印記。大家都非常重視自己的品牌資產,是需要長期發展下去的。
當前除了產品之外,我們最重視的一點其實是渠道的管理?,F在都流行廠家自己直接下場賣車,不管是直營也好,線上直播也好,很多品牌在一段時間之內還沒有形成規模量產化,所以只能親力親為。
但從上百年來汽車市場發展歷史來看,經銷商這種代理商制,歸根結底還是未來電車渠道發展的方向,所以對于北京現代這樣一個品牌來說,400多家的渠道反而是我們最寶貴的品牌資產,后續我們的產品上新之后核心還是會依賴這些渠道。
去年我們在做渠道的精簡,更多的是精簡一些服務能力不足、各個方面經營狀況差的渠道,我們要保持渠道的健康。因為渠道代表的是廠家服務客戶的品牌形象。從量級上來看,以當前銷售的規模400家店剛剛好。如果說渠道量再擴大的話可能就會面臨吃不飽的問題。因為銷量的減少會影響到渠道的收益。這樣一來,也會影響后續新產品的進入以及銷售的規劃,所以今年核心渠道的重點肯定還是放在4S店上,而不是新渠道,這個是我們的核心、我們的基礎。
記者:未來三年或者五年目標是什么樣的?
戚曉暉:過去北京現代為什么會有性價比品牌的印記,更多的是指我們的價格便宜,我們有很多小車是可以用來沖量的,所以這使我們的銷量飛速地提升。但是這幾年我們銷量有所下降,一方面是由于市場的競爭激烈,另一方面是我們把這些用來沖量的小車砍掉了。例如10萬元以下的瑞納、悅納、悅動這些車,我們把這些產品砍掉了。因為我們愿意往更高品質的產品以及在智能化方面用力,去提升我們總體的產品力。
未來我們認為企業還是要健康穩定地發展,在過去的飛速發展中,我們忽視了企業健康發展的問題,銷量下降以后這兩年一直在做轉型調整,包括15萬元以上車的銷量占比,占到了36%以上。同時,我們也在調整運營的質量,未來三至五年在國內市場,我們希望穩定在30萬輛的規模,出口能夠達到20萬輛的規模,一共達到50萬輛的規模。未來不是一定要取得銷量的飛速發展,更多的則是健康的經營,為中國的客戶更好地服務,引入更多高質量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