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亞迪如果再繼續(xù)這樣下去,就會成為車企的“公敵”,這并非無稽之談。最近的新聞大家都有所耳聞。不少車企的高管已經(jīng)開始對比亞迪進行批評,認為車企不能這樣盲目追求市場份額,而應該具備更大的格局和盈利能力,才能為國家做出貢獻。顯然,這些言論都是針對比亞迪而言的。

在今年年初,秦PLUS DM-i的價格下降到了79800元,引發(fā)了一次行業(yè)地震,搶走了軒逸、朗逸、卡羅拉等多個合資A級車的市場份額。

如今,比亞迪又推出了一款更大尺寸的秦L,并將價格降到了十萬元以下,不僅是凱美瑞、雅閣和邁騰等合資B級車受到了沖擊,甚至許多自主品牌也難以抵擋。

比亞迪的價格已經(jīng)讓競爭對手陷入瘋狂。過去,這些合資品牌只需將新車從國外引進,就能在國內市場上加價幾萬元,輕松賺錢。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漢蘭達,過去一輛車不加價兩三萬元,4S店根本不會賣給你,而現(xiàn)在降價五六萬元也難以銷售,比亞迪卻依然保持低價策略,難怪會受到責難!

然而,這一切難道都是比亞迪的錯嗎?比亞迪的高管李云飛說得很好,兩三年前原材料價格上漲時,所有車企都跟著漲價,說是為了保證利潤。但現(xiàn)在原材料成本大幅下降,為什么車企就不能降價呢?不讓消費者受益才是不道德的行為。當初你們加價銷售時,口口聲聲說這是市場行為,是供需關系不平衡,而現(xiàn)在市場不景氣,車輛降價了,你們卻開始大肆指責,說這是惡意競爭,這樣的邏輯何其荒謬!
如果有這個時間去譴責別人,不如靜下心來思考如何做出比比亞迪更好的產品?這不是更有格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