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中國的電商三巨頭,相信大家一定會想到阿里巴巴、騰訊和京東。作為商業帝國的代表,它們無疑是國內電商行業中的"三座大山",在各自的領域內擁有著極其深厚的實力和影響力。

一、回顧京東的發展歷程
京東作為一家實體電商企業,可以說是和阿里巴巴"劃清楚界限"的。它最初并不是像阿里那樣,選擇了"不做具體的電商業務,只做電商基礎設施"的定位,而是直接將"做實體電商"作為自己的核心發展方向
剛開始的時候,京東并沒有得到外界太多的關注和認可,畢竟在那個時候,阿里作為國內電商行業的"領頭羊",已經牢牢把控了這塊市場的"話語權"。

正是在這種"強勢的競爭環境"之下,京東卻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和"服務優勢",成功地找到了自己在市場中的立足點,并不斷壯大自己的業務版圖,一點一滴地將自己的"品牌形象"和"市場口碑"打造得越來越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京東的發展歷程中,劉強東一直將"誠信"作為企業的核心理念,不斷強調"只有用誠信服務,才能夠贏得顧客的信任,從而獲得長久的發展"。

可以說正是這份執著和堅持,讓京東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也順利成為了國內電商行業中的"一匹黑馬"。

二、京東的"夾心餅干"之路
眾所周知,在國內的電商行業中,阿里巴巴和騰訊這兩家公司,分別代表著"平臺型電商"和"社交電商"的發展方向,并且在各自的領域內有著非常深厚的積淀和實力。
相比之下京東就顯得有些"尷尬"了,它既不像阿里那樣,擁有"超強的技術和大數據優勢",也不如騰訊那樣,有著"社交流量的天然入口",反而"被夾在中間",成為了"平臺電商"和"社交電商"之間的一塊"硬骨頭"。

這也就是為什么有人說,京東是"電商行業中的夾心餅干"。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之下,如果一家電商企業想要獲得長久的發展,就必須要在"技術"、"流量"和"用戶"等各個方面都有非常強大的實力,而"缺一不可"。
就以京東而言在這三個方面,似乎都存在著一些"短板"。阿里巴巴擁有著非常全面、豐富的"大數據資源",可以根據用戶的行為習慣和興趣愛好,為商家提供更為"精準的推薦服務"。

騰訊則可以通過自己的"社交入口",將"電商購物"融入到用戶的日常社交場景之中,實現"社交+電商"的全新模式。
相比之下京東雖然也在"技術創新"和"用戶體驗"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卻依然"難以逃脫"這樣的"硬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