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和小紅書,本質上都是內容電商
通過創作優質內容來獲取流量,用內容來換取產品的曝光
內容創作有多種形式,品牌自己創作,又或者付費找達人創作,甚至是用戶自發創作,不管是哪一種,覺得流量效果的都只有內容質量
那難道筆記火不火,質量高不高只能是玄學?只能后知后覺?
其實不是,我們可以依據站內已經存在的爆文進行拆解,然后結合我們自己的產品進行測試,用數據來驗證結果,然后在根據數據優化筆記,這個過程叫做【內容雙循環】
小紅書相比抖音,內容更好拆解,不涉及到那么多因素,如果給一篇圖文筆記進行拆解,只分為【選題+痛點+溝通點】即可
選題我們可以通過競品和類目當中高贊的自然筆記進行挖掘和模仿;痛點可以通過以往購買用戶的真實反饋,篩選高熱評價,鎖定用戶痛點和溝通點
3個元素都有對應的不同的素材以后,通過不同達人測試潛在用戶更關注的內容模型,反哺小紅書內容創作,優化筆記內容,然后持續放大效果最佳的模型就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這樣拆解和測試下來,內容效果會更有確定性,我把這個過程叫做「內容雙循環」
如果把內容雙循環的過程按照關鍵步驟進行拆分,大致可以拆分為三步,分別是拆解、測試、迭代,我們就按照這三個步驟給大家講解
一、沒有選題,就沒有被分發的理由
很多商家對選題不夠重視
如果把創作一篇筆記的過程比喻成蓋房子,那選題就是地基,這個房子能有多大的空間,能建到多高,都要看地基打的夠不夠好
所謂選題就是確定主題,這篇筆記主要講的是什么事情,你的核心表達觀點是什么。比如我這篇文章的選題就是「講清楚內容雙循環是什么,為什么重要,怎么落地」
有很多的筆記是沒有選題的,尤其是底部和素人量級,筆記的邏輯大多都是“我最近用了一個產品,特別好用,我推薦給大家,原因一、原因二、原因三... ... ”
有選題的筆記應該是“爛臉好幾年,徹底不長痘以后才明白,痘痘肌堅持擦維A以及平時多忌口,我用這個維A是閨蜜推薦給我的,我的使用感受一、感受二、感受三... ... ”
后者因為有了選題的加入,會更吸引有同樣經歷的受眾,聰明的算法會幫筆記找到更多因為長痘而苦惱的人,真實的經歷和干貨部分也會增加互動,互動效果好的筆記自然會獲得更多次的分發
所以,請重視選題,沒有選題,就沒有被分發的理由
我們該如何找到好選題?
其實蒲公英早就給我們提供了選題挖掘工具,我們可以通過蒲公英→創意中心→優質內容→熱門筆記/優質案例→筆記類目來挖掘類目中已經存在的優質選題
選定類目以后,把這些筆記按照【選題標簽與評分篩選/圖文啟發/來源標簽/配圖/基礎數據/場景人物】等元素進行拆解
如果說,你覺得蒲公英提供的筆記數量太少,還可以通過小紅書第三方數據平臺拉取相關筆記,按照互動量排序導出,可以非常高效的了解到類目中已有哪些用戶關注度比較高的選題
積累到一定數量的選題之后,把那些偏差太大或者不適合復制的選題篩掉,剩下的選題我們就可以進行拆解模仿了,最后可以留個10-20個熱度和討論度比較高的選題,作為我們內容雙循環的第一波選題
二、每個用戶都有痛點,痛點決定內容喜好
啥是痛點啊?
消費者痛點是特定消費者在某個場景條件下,因為某件產品/服務尚未被滿足產生的迫切需求
老生常談的話題了,這里不多討論,重點在于,我們該如何找到消費者痛點?
1)站外電商評論區/問大家
只有消費者才能代表消費者
品牌視角和消費者視角完全不一樣,當我們作為品牌方本方的時候,看到的都是產品的優點,但對于消費者來說,并不會對每一個類似產品都了如指掌,只會選擇自己認知內覺得最好的那一個
所以,請積極關注消費者的聲音,電商的評論區和問大家是非常重要的消費者痛點洞察渠道
電商評論區都是已購用戶為什么選擇/為什么不再選擇這個產品的理由
問大家是購前用戶最關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