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河西,30年河東!曾經的寶馬是內外兼修、光彩奪目,奢華動感,是兒時向往藍天白云的夢想,是成功人士的標配,即便是加價仍是愛不釋手。
然而隨著電動化汽車時代的到來,在國內造車新勢力的步步緊逼之下,曾經那個步履蹣跚的國產車的倒影似乎正映射到寶馬身上,工作再不努力,可能以后只能開寶馬了。
近日,寶馬價格大跳水,跌幅超過50%的話題一度沖上熱搜,寶馬純電車i3,裸車價格僅需17萬元左右,相較于原價35.39萬元的價格直接“腰斬”,和豐田凱美瑞、大眾邁騰、帕薩特幾乎同價。
要知道這價格放到2年前,光聽寶馬的名字想都不敢想,而現在居然成真了,不僅給到近乎18萬的優惠,而且到4S店還可以談,不到20萬元就能完成兒時的夢想,躍升成為上層人,這誰看了能不動心,就是不知道去年近乎原價買寶馬i3的消費者,看到這怎么想?
而這次寶馬價格大“跳水”的不只是寶馬i3,今年1月份才發布的全新寶馬i5也同樣迎來了不小的優惠幅度,據小道消息透露,寶馬i5現在走大客戶裸車大概僅需28萬元,走小客戶低配裸車大概30萬元就能開走,降幅差不多超過三成。
過去在豪華汽車圈,一直流傳著“七折虎、六折豹”的說法,隨著寶馬這波“背刺”,看來市場上又多了一個“五折馬”的說法了。
當然,雖然寶馬在應對國內車圈的“卷”,顛成了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樣子,但在這波降價的背后銷量慘淡依舊是憂心的現實。近半年,寶馬i3累計銷量為27769輛,月均銷量不到5000輛,對比國內市場同價位的極氪001、蔚來ET5T、Model3、小米SU7等車型月均5000+的銷量,降價其實并未激起多大的浪花。
這不由得讓人深思,一直被人們視為身份象征的寶馬,以前加價都愿意買,如今都打5折了,為何激不起那群為高價、豪華買單的消費者了呢?是品牌效應不靈了,還是另有原因?
從行業角度來看,這背后折射出來的,其實是中國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的產品認知、述求及品牌態度正發生不可逆的轉變。
首先在燃油車市場,寶馬汽車之所以站穩高端市場,根本原因在于品牌文化及發動機技術的登峰造極。作為一家做飛機發動機起家的車企,寶馬旗下的明星引擎數不勝數,憑借著強大的動力和燃燒技術,獲得沃德十佳發動機的次數比起,專注于提升熱效率的日系三強還多。
在精湛的技術支撐下,設計之初就將車輛與發動機的整體性融為一體,輔以出色的底盤調校,無論是城市道路上的靈活性,還是上高速時的澎湃動力,總能讓你感受到那股扎實可靠且舒適的駕乘感受,雖然高效的動力引擎帶來了各式各樣的燒機油、漏機油的問題,但趨于好開、動力充沛,這使得不少消費者為之著迷。
其次是寶馬作為汽車發源地的品牌,其本身的汽車文化底蘊,給大眾消費者集群帶來了不錯的增量,從產品的前瞻性設計再到扎實的用料,從感官上就覺得相比其它品牌,豪華感更強逼格更高,至此,這也使得即便是寶馬品牌溢價高,消費者更愿意為其買單,因為在此之前,沒有比它更好的選項了。
而如今在看新能源時代,寶馬除了品牌還能單獨拎出來暢談,還剩下什么?
目前在大多數年輕消費者認知層面,國產新能源無論是從產品力,還是到技術層面上,深入人心的品質效應早已把品牌信仰拋諸腦后。17萬的寶馬i3,雖然看起來是含淚血虧,但從技術及配置層面來看,其實這個價格或許原本就是它該有的表現。
前段時間寶馬董事長齊普策在接受采訪時認為,“汽車先不先進,不是看你用了多少屏幕,有些車屏幕設計的又大又麻煩,極大影響司機的注意力”。
誠然,在國產車發展的當下,一些無良廠商靠堆屏幕來實現價值感,確實是一大陋習,但把智能化技術鑲入車機中,用多屏幕的方式應對各群體需求,這對于身在互聯網大爆發時代的消費者來說,用有限的預算買到更多的東西又何樂而不為呢?何況國內很多消費者認為,汽車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就應該是這個樣子!
同時從寶馬董事長的這番話語中的背后,還映射出了一個表象,寶馬也始終認為技術第一才是發展汽車的根本,而看看寶馬i3的油改電策略,短板的智能化車機系統與僅有526km的續航,對技術的信仰從何而來,這恐怕只是為應付而應付的產物吧 !
不過,如果只看目前價格對應配置,寶馬i3從產品的角度來說,擁有與燃油車3系近乎相同的設計,寧德時代70kWh的三元鋰電池,零百加速6.2秒的成績,標配空氣懸掛等,還算過得去,可“油改電”這種的布局拖了后腿。
對標國內的新能源車的配置來說,寶馬i3和10萬左右的車型相差不大,而對標同級電車來看,智己L6配有后輪轉向,小鵬P7有行業較為前瞻的智能駕駛,極氪001有全棧800V高壓快充,小米SU7全生態智能全家桶,蔚來ET5、昊鉑GT設計超前,百公里加速5秒內。
可以說,在同價位中,這些出色的配置與性能不說超前,但至少我們能想象到的東西幾乎都配齊了。可對于同定位的寶馬i3來說,有什么呢?
唯一能夠想象到的,可能還是品牌溢價,產品信仰。可是在新能源時代,這些都是一文不值,寶馬之前溢價高、面子感足,說到底還是因為發動機與調校技術出色,把德系遵從以車為本的豪華感提升到了比較高的高度。而如今,這種信仰溢價正逐漸減弱,而技術的溢價正在改變這一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