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關稅”下,誰更有“韌性”?

7月4日起,歐盟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一時間,各中外車企紛紛發聲表示抗議。其中,被抽樣的上汽集團將被加征臨時性關稅38.1%,關稅合計比例達到了48.1%。
身為國車”出海一哥”的上汽MG,發布了一則非常有份量的聲明。

弱者一蹶不振,強者總是逆風飛揚。
面對歐盟加征關稅的政策歧視,很多ALL IN出海歐洲市場的相關中國車企開始賣慘喊冤,但是大眾的同情并不能轉化成生產力,也不能轉化為銷量。上汽MG,選擇專注于戰略布局,積極應對。
不賣慘,亮成績,表決心,秀肌肉。

MG海外賣得好,不止在歐洲。
在2023年,上汽集團海外銷售汽車120.8萬輛,同比增長18.8%。其中,向歐洲出口為33萬輛,在美洲市場銷售36萬輛,在中國以外的亞洲市場銷售27萬輛,在中東及非洲市場銷售15萬輛,在大洋洲市場銷售10萬輛。
風物長,宜放眼量。
根據公開統計數據顯示,MG品牌面向發達國家的銷量占比已經超過50%,在澳新市場,更是用4個月就實現了10%的市占率。放眼更廣闊的天地,作為連續五年的中國單一品牌出口銷冠,已經在海外市場建立起強大的品牌認可度,而所有的這些成績,正是源自上汽MG的核心技術創新能力。
未來三年,上汽還將投放14款智電“全球車”,以實現對海外主流細分市場的“全覆蓋”。心懷長期主義的MG品牌,更是要在海外打一場國車出海的“長期攻堅戰”。
“一哥”的全體系出海
作為中國品牌新能源車出口量的銷冠,MG靠的不是補貼,是科技創新、產品競爭力和品牌魅力的提升。

不怕競爭,正因上汽MG是全體系出海。
面向全球市場,上汽建立了強大的汽車產業鏈,囊括了研發、營銷、物流、零部件、制造、金融、二手車等各個環節。在硅谷、倫敦、特拉維夫設立研發創新中心,在倫敦、慕尼黑、東京擁有三大設計中心,在泰國、印尼、印度、巴基斯坦擁有4座生產基地和KD工廠,還有100余個零部件生產研發基地,1800多個海外營銷服務網點遍布全球90余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歐洲、大洋洲、美洲等6個“5萬輛級”的市場。

“國輪國造、國車國運”,目前上汽已有自營遠洋運輸船11艘遠征海外。中國海外出口量能超越日本,其中上汽的貢獻也是最大。
MG4 EV,出口的爆款
在國內,它叫MULAN。在海外,它叫MG4 EV。
作為一臺全球車,它在中國、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挪威、瑞典、比利時等近20個海內外主要市場,實現了同步上市。
后驅、兩廂,還有專為更多駕駛樂趣而研發的電池,讓它在海內外市場同樣受歡迎。

所謂“全球車”,必須要有全球標準、全球審美、全球安全、全球性能和全球品質,才能引發全球用戶的關注。因此,要廣泛、深入的研究海外消費者對安全、環保、智能、操控等方面的多樣化需求,尋找海外市場的競爭特性。

有很多產品研發過程中的例子,可以講。在歐洲市場,汽車愛好者更喜歡MG4 EV的簡潔內飾風格和硬朗底盤調校;在天氣炎熱的中東市場,更欣賞MG4的空調制冷效率;而智利等多山、地形復雜的國家,更喜歡MG4 EV的爬坡能力;更為重要的是,在歐洲、北美、南美、澳新、亞洲等國嚴苛的安全準入評價體系下,MG4 EV的平推式防撞結構設計、CPM超級電容設計都有十分優秀的表現。
持續進階,到2025年,MG4 EV的目標是要成為中國首款累計銷量突破“50萬輛級”的全球車型。

大俠車談: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中國汽車正在崛起,中國制造業在經歷了連續16年的世界第一體系化實力的演進,以MG為首的中國車企,參與全球市場的競爭,已是大勢所趨。歐盟的貿易保護壁壘,最終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而MG的決勝密碼,也正是贏在長期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