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咱們報道過了問界M7 Plus在高速上追尾起火的事件,現在這事兒有結論了,意外因素更大,但其中關于AEB的部分仍然有爭議。比較有意思的是,賽力斯法務部直言已經報警,要追究法律責任。
問界回應質疑
看完這份聲明,咱們大概能了解清楚這起事件的原委,條理清晰,邏輯通暢,非常到位。
首先是AEB為何沒有起效,因為低配的M7 Plus不具備在高速行車時的ABE功能,只能在85km/h時速以內。其次起火的理由很簡單,高速碰撞帶來的線束斷裂,引燃了機艙。再有氣囊是打開了,而車門鎖了是因為斷電,破窗后手動解鎖成功。
整起事件當中,民眾的主要熱議在于三個點,一是為什么問界的智駕不好用?二是撞了為什么起火?三是車門為何無法解鎖。
第一點比較復雜,咱們下面單獨聊。先說后面兩點,起火其實在這起事件中最好理解,也最正常。混動或者燃油車前部有發動機,內部有燃油、潤滑油,一旦碰撞破損泄露,很容易起火。而電車的電池起火,大概率是因為電池擠壓變形,產生熱失控。
車門無法解鎖的原理也很簡單,就是小電瓶也下電了,解鎖機構無法工作。在這樣的時速下撞擊倒也合理。而機械結構作為冗余,在這起事故中發揮了作用,說明傳統的門把手是有必要的。那些按鍵、觸控解鎖車門的廠家,建議都改回去吧,雖然你有應急拉手,但是在緊急情況下沒人能冷靜地去找這玩意兒。
我們還能信任智駕嗎?
通過這起事件,咱們一直擔心的事兒還是發生了,那就是大家過于信任智駕。
經常能看到一些短視頻的平臺出現“無人駕駛”視頻。比如最近我們就見到過主駕沒人的、全車四個人包括司機在打游戲玩手機的。很多消費者都在追求“物盡其用”,我買了這個車,有這個智駕的功能,我就不開車了,讓車自己開。主打一個生死看淡。
你說他們蠢嗎?他們懂得繞開智駕的限制,像離手檢測之類的。你說他們壞嗎?他們也不想死啊,更多的還是想要炫耀一下,出于對智駕的信任,選擇了這種方式。
有一種觀點是:“你們宣傳的時候都說得遙遙領先,現在出了事說低配沒有這玩意兒,這不騙人嗎?”
這種觀點其實是可以理解的,普通人對于車輛性能和裝備的認知是比較淺薄的,相信有不少人是沖著發布會上余總一句句“遙遙領先”而選擇這臺車。在購車的時候,也大概率不會有官方工作人員主動提示低配車型的AEB只能在85km/h以下使用。
因此這件事兒也算是一個警示吧,不管是低配的駕駛輔助,還是高配的所謂智駕,依然處于一個低級別階段。你猜它為什么叫智能駕駛,不叫自動駕駛。就是因為還不成熟。AEB這個事兒,你在它工作范圍內,也不是100%觸發的。智駕也不是真的讓車自己動,該介入還是要介入的,網上有大把用智駕“翻車”的,人可是實打實的HUAWEI ADS啊。
賽力斯法務部已上線
相較于問界的公告嚴謹、縝密,稱述事實,賽力斯法務部發了一個聲明,就有點讓人看著不太舒服了。作為一家車企,對惡意造謠重拳出擊,這是任何消費者,或者普通吃瓜群眾都會支持的,但面對質疑聲音,動不動就報案、追責,是不是顯得有些過了?
惡意抹黑、散布虛假事實這幾點確實是涉嫌違法,咱們認為報案沒問題,但是你所謂的不實揣測怎么個意思呢?惡意傳播又是怎么個定義?合著我發表自己的看法、猜測、懷疑,也變成了違法行為?
比如咱們看到一個車起火了,普通人第一反應就是“自燃”,發在社交平臺上“XX車在哪里自燃了”,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普通人以他自身的認知傳播內容,只要不是編造的,就不應該苛責。畢竟消費者又不是專業人士,甚至很多媒體都是一知半解。
相較于賽力斯的發言,人博世就很聰明,發的公告稱述事實,不帶節奏。順帶表達一下人道主義關懷。
究其原因,還是過渡信任。所以在這里也要提醒大家一句,以后選車時,不能只聽發布會,還是要多做功課,車企畢竟是賺錢的,不會主動去提不利于自身的信息,而消費者是最終的使用者,謹慎一點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