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中國車企打樣,比亞迪是什么level?
如今的比亞迪已經成了汽車行業的“公敵”,只因比亞迪太“不講武德”,價格低、銷量高,而且利潤還高,誰看了不“羨慕嫉妒恨”?
如果說比亞迪有格局,一定有不少人嗤之以鼻——對他們來說,格局一方面是領軍者的專利;另一方面,他們也看不起靠低價上位的所謂“領軍者”。
但對比亞迪而言,這絲毫不影響自己的動作和心態,與其打口水仗,不如埋頭做事,讓時間去做評判。
志不在打壓同行,而在開啟嶄新時代
近幾年,比亞迪在汽車銷量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不僅引領了中國汽車品牌的發展,更加速了燃油車向新能源車迭代的步伐。
實話說,比亞迪對合資燃油車的打壓是一以貫之的,無論是“油電同價”還是“電比油低”的戰略打法,比亞迪都直擊合資油車的命門。效果也立竿見影,合資油車集體下跌成了不可阻擋的潮流走向。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無數國產品牌同行也倍感“受傷”。比亞迪的攻勢一波接著一波,打得諸多同行也手忙腳亂,叫苦不迭。
剛上市不久的秦L和海豹06,憑借低至2.9L/百公里的饋電油耗、超2千公里的綜合續航里程,以及9.98萬元的起售價,再次引發行業震動,訂單量也多到比亞迪不敢公布具體數據。但各種質疑也撲面而來,比如針對超低油耗的質疑;友商也站出來挑刺,比如吉利高管對比亞迪全球最高熱效率46.06%的不服。
比亞迪的“得勢”離不開低價策略的助攻,而這也成了其他車企競相攻擊的靶心。面對比亞迪的一騎絕塵,部分車企在“羨慕嫉妒恨”的同時,也不忘各種“使絆子”。
去年,長城實名舉報比亞迪“采用常壓油箱,涉嫌整車蒸發污染物排放不達標”。而剛剛結束的2024中國汽車重慶論壇上,一眾車企大佬也明里暗里,各種“diss”比亞迪:眾大佬暗戳比亞迪“卷低價格,卻也降低質量的行業發展是不健康的”;吉利高級副總裁楊學良暗諷比亞迪打價格戰是“賠本賺吆喝”;廣汽董事長則稱,新能源汽車、純電占50%市占率的時候,建議政府部門研究一下“油電同權”。
為此,比亞迪公關部總經理李云飛則霸氣回應:“電池原材料這兩年暴跌,為什么沒有在產品的定價里面體現出來?捫心自問一下,我覺得這是對消費者的不道德。(打價格戰)要量力而為,有人把牌打出來了,你覺得能就跟,跟不了的話就過,不要置氣,也不要翻桌子。”
去年8月份,第5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比亞迪成為全球首家實現這一成績車企的時候,比亞迪并沒有趾高氣昂地大肆自我表揚,而是拉來各類中國品牌的代表車型,拍了一支《在一起,才是中國汽車》的宣傳片。相信很多人都被震撼到,比亞迪的格局一下子便打開了。不少被提及的企業,也進行了互動轉發。當時,大家的格局似乎都挺高的。可隨著價格戰越打越猛,有不少車企明顯頂不住,開始跟比亞迪“撕破臉”了——當涉及切身利益的時候,便沒有人在意什么格局不格局的了。
意不在拉高形象,而在發揮責任擔當
去年,比亞迪賣了180萬輛新車,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新能源第一。作為一家務實且偏傳統的車企,比亞迪并沒有如某些車企一般開始各種造作,各種整花活。當大家都在爭著做CEO直播,做個人IP時,王傳福卻躲在人群后面(當然,這可能跟品牌足夠成功,產品足夠熱銷,不需要企業CEO光環加持有關)。作為公關部老大,李云飛露臉的機會不少,但也并沒有比先前高調多少。
6月5日,比亞迪與國際皮劃艇聯合會(ICF)以及中國皮劃艇協會(CCA)聯手,宣布共同推廣龍舟運動,并計劃納入國際賽事,推動龍舟入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