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踏入工業社會以來,對某種資源的需求可能從未有過如此迅猛的增長。
有統計顯示,在人工智能(AI)時代,對算力的需求每隔兩個月就要翻倍。相關數據顯示,到2030年,智能算力相比2020年將增長500倍。毫無疑問,隨著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算力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重要且緊缺的戰略資源。
為了將新的戰略資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在全球新一輪科技與產業競賽中獲得發展的主動權,從政府到業界都認識到加強算力基礎設施,特別是打造云化算力的重要性,也看到這一進程中的三個“關鍵”。
關鍵的時刻:算力成為智能時代的戰略性資源
2023年12月14日,全球知名的科學期刊《自然》公布了2023年度十大科學人物榜單,ChatGPT因其給科學發展和進步帶來的巨大改變而榜上有名。非人類躋身科學人物排行榜,這在《自然》雜志的歷史上還是第一次,也證明了一個關鍵時刻的來臨。
從ChatGPT到Sora,再到中國國內的“百模千態”,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成為各國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而在百舸爭流中抓住機遇、占得先機的關鍵就在于算力。
算力是人工智能時代的核心生產力,已經被各國提升至國家戰略資源規劃層面。對于中國而言,算力的緊缺和昂貴已成為人工智能創新的最大制約因素,尤其是大模型的飛速發展對算力提出了更巨大且迫切的要求。
近年來,自行購買硬件或服務器以獲得算力不再是一種經濟、安全、可靠的方式。在這種情況下,云化算力作為一種高效、靈活、可擴展的解決方案,正逐漸成為突破算力瓶頸的更優選擇。

2022年,中國啟動“東數西算”計劃,拉開了建設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的大幕。根據規劃,“東數西算”將在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內蒙古、貴州、甘肅、寧夏等8地啟動建設國家算力樞紐節點,并設立10個國家數據中心集群。
“東數西算”的龐大計劃既是通過一張“網”促進算力與數據的流動,同時也是基于中國能源供需分布做出的戰略性布局。中國西部地區具有能源豐富、溫度低等優勢,有助于降低數據中心的能源消耗。
一些業內人士已經指出,算力的盡頭就是能源。以美國為例,全國約2700個數據中心的電力消耗已經占據該國總電力的4%以上,為美國的電力供應帶來了巨大壓力。據美國媒體報道,ChatGPT目前每天要響應大約2億個請求,消耗的電力超過50萬度,相當于1.7萬個美國家庭的用電量,一些領先的美國人工智能企業甚至考慮通過購買小型核電站獲取充足能源。
相比之下,中國多元且充足的能源供應以及在光伏、風電等領域的產業領先地位,有能力以穩定、高效、綠色的方式推動大規模算力中心的建設,為中國在全球“算力競賽”中增添底氣。
關鍵的優勢:各方攜手突破發展瓶頸
兩年多來,隨著一系列政策出臺落地,“東數西算”的國家樞紐節點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6月14日,“東數西算”十大數據集群之一的蕪湖集群迎來重大進展——華為云華東(蕪湖)數據中心(以下簡稱“蕪湖數據中心”)正式開服。
根據規劃,“東數西算”蕪湖集群是長三角樞紐兩大集群之一,同時也是中部六省唯一的算力集群。在政府、企業和科研機構的共同努力下,蕪湖有望成為全國算力中心和智算中心的重要支撐,為長三角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提供強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