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跟車困難,如何在視線盲區保持安全行駛,如何在擁堵路段安全平穩變道,如何找到最近車位自主泊車……聚焦無人駕駛的技術挑戰,6月16日,首屆車路云一體化無人駕駛挑戰賽在中新天津生態城正式開賽。來自國內外的58支參賽隊伍在真實的城市道路中,上演自動駕駛算法二次開發最強“車腦”比拼,推演無人駕駛的未來,推進車路云一體化無人駕駛系統創新迭代。
技術“見未來”——推演“有眼、有腦、能動”的智駕場景
本次比賽以生態城安平路實地場景作為比賽場地,全程1.8公里。結合安平路實際道路條件,比賽設置了自主泊車、穩定跟車、盲區弱勢交通參與者預警、前車遮擋紅綠燈協同等11項自動駕駛比賽項目。作為此次賽事的主裁判,來自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的算法高級工程師張慶表示:“賽題與工程師在實際研發過程中遇到的真實問題緊密相關,希望通過此次賽事,能挖掘出無人駕駛算法方面更多的創新方案。”

據悉,無人駕駛技術領域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算法的發展,其核心技術集中在感知、決策、執行三個方面,分別代替了人的眼睛、大腦和手腳。比賽中,來自清華大學的賽隊在無人駕駛決策和規劃算法上展示出了較強的優勢。“拿前輪轉角來說,在相同的前輪轉角數據下,受車輛轉向系統內部相互作用的影響,仿真系統中的轉角和實際場景中的轉角相比存在一定差別,我們通過延時補償的方法,縮小了這一誤差,讓車輛行駛更平穩、更安全。”清華大學參賽選手李維斯表示。
面對車流量較大的道路環境,無人駕駛車輛有時會在超車、變道、跟隨三者間猶豫不決,這是無人駕駛在決策方面需要解決的問題。對此,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賽隊提出了解決方案:他們在算法中,為相關的固定數值增加了偏移量,讓車輛的變道和超車決策更靈活,讓車輛可以輕松應對多種復雜路況。
“我覺得比較難的是一個掉頭的場景。車輛在實際自動駕駛算法運行的過程中,遵循著全局的參考線,但是‘掉頭’這一參考線其實意味著穿越了一個障礙物。算法運行時,車輛遇到障礙物會停下來而無法掉頭,也就意味著它沒辦法遵循參考線。”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選手陳杰告訴記者,面對此場景,他和隊友們先后對真實道路場景進行了采樣,做了曲線擬合、修改地圖接口等工作,同時,也對算法進行了適應性調整,并在仿真場景中進行了測試,最終才部署到實車場景中,使車輛在運行時能實現順暢掉頭。
比賽時,依托實際場景,參賽隊伍間、選手間、選手與工程師之間展開充分的技術交流,積極探索無人駕駛技術創新應用的新方法、新途徑,進一步提升無人駕駛技術的迭代進步和產業化落地。
人才“見未來”——“智駕產業生力軍”集聚創新
隨著無人駕駛技術的演進和智能網聯產業的發展,相關技術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高校是智能駕駛創新人才的搖籃,高校學子是引領產業未來的重要力量。此次比賽共吸引了245名選手參賽,他們絕大多數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吉林大學、復旦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中外31所知名高校,覆蓋了中國70%以上設有“智能車輛工程”和“智慧交通”相關專業的院校。
為充分激發出參賽選手的創新能力,本次比賽不僅為選手提供了統一的工程車,還開放了自動駕駛基礎代碼,讓選手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創新和思考。比賽過程中,選手無需進行基礎軟件的開發,只需發揮專業優勢,將精力重點放在算法的二次開發上,讓個人能力在細分領域得到快速提升,這也是此次比賽吸引眾多高校學生參賽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套開源的自動駕駛軟件平臺價值大概在2000萬甚至更高,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只能通過仿真系統來驗證研究成果。本次大賽將培訓與比賽融為一體,通過仿真系統與實車測試相互支撐,形成了理論與工程、方法與實戰深度融合的新模式,為學生們提供了以賽促訓、以訓助賽的平臺。”天津大學先進內燃動力全國重點實驗室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宋康表示。
為了讓選手更好地適應實景環境,賽事主辦方在正式比賽前組織20余名工程師為選手開展了為期2個月的技術培訓,提升其車路云一體化理論知識與應用實踐能力。這些工程師在自動駕駛算法開發和實車應用上至少有5年的工作經驗,可以幫助選手少走彎路。
記者了解到,本次比賽特別強調無人駕駛算法的實際運用效果,裁判中既有來自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的技術人員,也有北斗智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零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千乘科技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的研發人員。來自千乘科技的研發經理黨柯南說:“這次比賽,我也是帶著任務來的,除了當好裁判,還要做個‘伯樂’,為我們的企業聚集更多優秀的年輕人才,讓千里馬奔向無人駕駛的未來。”
產業“見未來”——“車圈”“路圈”“云圈”在生態城“建新圈”
作為本次賽事的主辦方,近年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助推產業發展。
在“車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聚集了14萬余名汽車科技工作者;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的23家股東單位均為整車、零部件、信息通信等領域的領軍企業和科研機構。
在“路圈”,生態城牢牢把握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方向,突出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相繼獲批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核心區等品牌榮譽,為企業搭建最前沿的展示平臺,對接最優質的市場資源,已開放全域145公里的智能網聯測試道路,建成2.5公里5G+V2X車路協同示范路段。
在“云圈”,生態城開發了智慧交通平臺,可實現部分云控基礎平臺功能。本次賽事結合可視化云控平臺,展示了無人駕駛車輛在各場景的數據表現,使“車—路—云”協同具象化,展現出賽事與生態城基礎條件的高度契合性。
大賽開幕式當天,國汽(北京)智能網聯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與中新天津生態城共同打造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生態中心正式揭牌,該中心將通過搭建政、產、學、研交流平臺,促進跨行業、跨區域深度合作,推動智能網聯的先進技術與優質資源在生態城聚集。
為充分展示生態城智能網聯產業生態,達到以賽促產的目的,比賽當日,生態城還邀請長城汽車、北斗智聯、黑芝麻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20余家無人駕駛領軍企業的代表參觀生態城開發建設十五周年成果展,深入“城市大腦”運營中心、國家海洋博物館等點位參觀調研,并參加招商推介會,推動更多無人駕駛領域的優質企業在生態城“建新圈”,共同創造無人駕駛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