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伙兒有沒有發現哈,近些年越來越多別國打著「保護本土企業」這一免死金牌對咱們中國企業展開肆無忌憚的排擠和打壓。
就拿最近發生在汽車這一大件商品上的事件舉例:
上個月老美宣布對來自中國的電動汽車關稅稅率由 25% 提升至 100%,此外還包括大幅提高汽車鋰電池及電池零部件關稅稅率等。

老美給出的所謂「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理由,明眼人知道實則是早已用爛的老套路。
事發不久后,歐盟、土耳其相繼相仿老美操作,針對中國汽車大幅加收關稅……

歐盟針對部分中國車企加增關稅
這時候有同學要說,增加中國汽車稅率并不會影響企業利潤,只是將成本轉嫁到了當地消費者頭上。
但實際他們這一操作正是為了讓我們車企在當地失去價格這一大優勢。
例如比亞迪海豹國內售價 17.98-24.98 萬元,在歐洲賣到了 4.49-5.099 萬歐元(約合人民幣 34.9-39.59 萬元),起步價高出超 90%。

畢竟市場就這么大,以高額關稅提高競品售價,進而倒逼消費者選擇本地品牌。
此消彼長下,我們這些進口品牌就會在當地逐漸失去競爭力……
拋開汽車行業,國外對中國其他行業同樣從不缺乏「特殊關照」。
前有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整出的抖音海外版 TikTok「不賣就禁」強盜行為;

來源:PBS
再有印度對中國智能手機廠商的持續打壓。
就在最近有國外媒體報道:塔塔集團(Tata)正就收購 vivo 印度子公司多數股權(至少 51%)進行洽談。

來源:businesstoday
中國手機品牌淪落到要讓一印度企業收購?這事兒說起來一言難盡。
我們首先來欣賞下 2024 年第一季度印度市場各品牌手機出貨量情況:

來源:canalys
可以看到,除了排名第一的三星外,份額榜前五其余四位清一色全被中國品牌占據。
作為全球人口最多、潛在移動手機市場最大的一個國家,手機出貨量前五名竟沒有一個自主品牌。

這顯然讓印度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面對這樣一種手機市場近乎被中國品牌徹底支配的情形,于是印度近幾年先后拿咱們開刀。
例如自 2022 年來,以違反臨時成立的《外匯管理法》、《反洗錢法》等莫須有罪名對小米、vivo、OPPO在內的中國手機廠商處以凍結資產、巨額罰款等處罰。
點擊跳轉:小米遭遇有史最嚴制裁,48 億存款被印度強制沒收!

直到后來,印度甚至直接掏出了「明搶」騷操作。
以各種手段威脅要求 OPPO、vivo 出售旗下印度子公司大部分股權,否則無法在印度繼續生產銷售產品。
Moneycontrol 報道,目前 vivo 子公司與塔塔集團收購洽談已至尾聲,但由于價格沒談攏而陷入僵局。

另一邊 Moneycontrol 爆料 OPPO 同樣正在與當地企業洽談剝離印度子公司事宜,不過暫時沒有具體消息放出。
回過頭來看,不管是汽車還是移動手機,國外對中國品牌的一系列打壓動作,恰恰都反映了我們國內工業領域這些年的進步。
在對方市場需求旺盛且我們處于羸弱時期,以各種利好手段引進中國品牌。
但當我們成長到一定高度,足以威脅到其本土市場格局時,再一腳踢開。
這前后態度的轉變,屬實讓人開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