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在農村,從小跟隨離異的父親在不同的城市輾轉流離;初一被迫輟學開始打工,做過餐廳服務員、網吧收銀員等;十八歲的時候得到網友的善意指點,參加成人自考;十年后,完成了香港理工大學的碩士學業,并繼續讀博,還作為交流學者前往芬蘭進行學術交流。90后女生小小的人生經歷,曾經被很多媒體報道(參見澎湃新聞《從輟學打工到去香港讀博:90后女孩的“人生奇幻漂流”》)。最近,她將自己的勵志故事寫成了《小小浮浪人》一書出版。本文經出版方授權摘自該書,原章節名為《點燃》,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小小,2022年在香港維多利亞港
據說對遠洋航海的水手而言,相比清晨的朝陽,他們更渴望夜幕下的燈塔,因為每一座燈塔都標注了正確的航向。對我而言,我人生中的第一座燈塔已在不遠處。
客服的工作(在換了七八份工作后,作者開始在北京一家快遞公司當客服——編者注)并不忙碌,所以我沒事的時候就喜歡和網友聊聊天。機緣巧合之下,我認識了一位上海的出租車司機,他叫李靖,是上海本地人,有自己的房子,當時還是單身,他有很多本地的朋友,沒事兒喜歡和朋友們聚會。在網上,我們會談論各自的家庭、工作,以及一些日常生活小事。我記得他當時二十五歲左右,個子不高,留著小平頭,開出租車已經有些年頭了。有一次他和我抱怨:
“開夜班出租太累了,熬得人眼睛都是紅的。”
“那就早點回去休息。”我并不善于安慰別人。
據他說,結婚的壓力會讓他感到無所適從,他身邊的朋友都結婚了,但他遇到的人都不合適。這時我也會安慰他,告訴他一輩子那么長,總能遇到合適的。我們偶爾也會打個電話,他的聲音很好聽。我們的友誼很純粹,絲毫沒有男女之情。也許在那個沒有安全感的階段,他是我為數不多可以信任的人之一。他也曾來過北京,但我們并沒有見過面。
我們平時聊的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兒,比如,我今天和同事吵架了,明天晚上要加班,今天有個投訴的客戶素質很低,等等。他的受教育水平也不高,我記得他應該沒有上過大學,但他講話很有邏輯,可能平時開出租車能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人,也算是見多識廣了。
有一天,我正坐在辦公桌前面,和往常一樣盯著電腦屏幕,處理客戶投訴。突然屏幕右下角開始閃爍,點擊后收到了他發來的一則消息:
“你很聰明,應該繼續接受教育,可以了解一下成人高考。”
這是一句突然冒出來的沒頭沒尾的話,出現在屏幕中間那個小小的對話框里。沒有提問,沒有回答,也沒有任何語境和前因后果,就這么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它帶著無數的疑問闖進了我的腦海,深深地印刻在那里。
我哪里聰明了?成考是什么?是要去上學嗎?我會有老師和同學?有教室嗎?我要學什么、考什么?我怎么能去上學呢?誰給我錢?
越來越多的問題蹦出來,就好像在空曠而貧瘠的荒漠上突然刮過一陣強風。于是,在過去那片荒漠中一直疲于奔命、背負著生活壓力、不得不低頭看路、如駱駝一般的我,終于緩緩抬起頭,向遠處瞥了一眼。那些被沉重的生存壓力所掩蓋的片段:第一個舉手完成黑板上所有題目所獲得的肯定;被老師表揚和反復朗誦的作文;被燒掉的獎狀;班主任勸我回頭時那個痛心的眼神;在小公園里幻想自己成為初中生、高中生……這些記憶在那一刻突然涌現出來。生母不在了,父親不在了,繼母也不在了,我身邊沒有什么人了,任何事情,只要我要、我想,就可以去做啊!還有誰會來阻擋我呢?
我的整個世界都好像被重新點燃了,我渾身上下往外冒著火光。剎那間,我仿佛看到未來的顏色不太一樣了,也許我想活出個名堂。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尤其是未成年時期,我基本沒有得到過正面的肯定和支持,生母是缺席的,父親是沉默的,繼母是冷血的。那是第一次,有人這么直接地夸我聰明,也是告別學校之后,第一次有人從正面肯定了我,還告訴我如何可以變得更好。李靖的那句話,就像是照進無盡黑暗里的一束光,那么亮眼,且充滿力量。也許他覺察到了,我是可以靠自己改變命運的人,他就像一個引路的司機,幫我把路標注出來,而我的敏銳和行動力則幫我走上了命中注定要走的這條路。從此,那些痛苦的記憶不再任意闖入我的腦海,因為我有了明確的目標。我的人生好像有了焦點,在黑與白的分岔路口,我邁出第一步開始奔跑。

2011年,在快遞公司做客服
在無數問題的驅動下,我立刻著手上網尋找答案,最終在北京教育考試院的官方網站找到了有關成人高考的信息。但仔細了解后發現,參加成人高考被錄取后,上課時間與我上班的時間有沖突。所以,另外一種形式的考試引起了我的注意——自考。可以自己看書學習,然后報名參加考試,只要各科成績全部合格就可以拿到學歷,自考分為自考本科和自考大專,分別有十七八門課程。但這些數字絲毫沒有讓我覺得艱難,反而讓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毫不猶豫立刻開始行動。
總有人問我,為什么我的執行力這么強,我想那是因為,從小到大,來自外部的力量一直不斷驅趕著我,很多事情容不得我琢磨,而是要立即行動起來去解決問題。我也習慣了無論面對什么事情都要快速調動內心動力,去適應外界的變化。這種行為方式內化后,讓我逐漸形成了非常強大的心理能力,所以我把想法轉化為行動時幾乎不會有任何阻礙。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驗證了我的生存觀,通過行動和實踐建立了穩定且持續的內核,讓我做到知行合一。人之所以痛苦,是因為我們雖然知道該怎么做事情,卻無法做到。知行合一的前提是,這個“知”來自親身實踐和對世界的構建,先有“行”,再有“知”,才有可能做到行動和認知的統一。如果“知”是由外界強加而不是發自內心的,我們就會有很強的抵觸情緒,無法獲得強大的行動力。
在瀏覽了與自考相關的所有信息之后,我發現很多好學校都設有自考課程,其中不乏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等名校。即使在以前的幻想中, 我也從沒想過自己會和這些學校有什么交集,但的的確確,這次,真正的機會就擺在我眼前。快速且理性地分析完自己的優劣勢后,我認定我的強項是文科,因為以前在學校我就是語文課代表,老師經常把我的作文當范文朗誦,雖然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但依然在此時給了我信心。
在排除了一些需要大量計算的專業后,我選擇了北京大學的心理學專業,這個專業沒有數學,在備考過程中我才發現這門學科也需要做數據分析,要學習統計學,但已經不能回頭了,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學。之所以選擇心理學, 是因為我的潛意識里也想認識自己。從小離開家,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缺失,一直讓我有很強烈的自卑感,我想通過學心理學來認清自己。同時,我也想更多地了解父親、繼母以及生母,我好奇他們的選擇和行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想知道他們為什么會那樣對我,想為我所遭受的一切尋找一個理由。
人生中第一次為自己做出的重大決策令我非常開心,它給了我從未有過的強烈的目標感和方向感。當時我摘抄了一個句子來形容那里程碑式的一刻:
沒有人可以回到過去重新開始,但誰都可以從現在開始,書寫一個全然不同的結局。
——2011年7月25日
那時我剛滿十八歲。至此,我的生活基調從原來的“你當”變成了“我要”。前方的路很清晰,再辛苦也要走下去。
我把自己要參加自考的信息發到了客服工作群里:“我要參加自考了,可以拿本科學歷。”之所以這么做,一方面是想得到身邊人的鼓勵,另一方面也想告訴大家這是一個取得學歷的渠道,因為他們幾乎都沒上過大學。在2011年,我身邊的大學生是很稀有的。但他們的回復充滿輕蔑:
“自考很難的,你絕對考不過。”“你以為是個人都能考?”
被潑冷水也絲毫沒有動搖我的決心,反而激勵我一定要考下來,證明自己。雖然那時我還沒有很清晰的自我認知,但我能看到身邊的人,能看到自己的生活。那是一種機械的、麻木的生活,沒有任何有價值的東西可以吸收。我在工作中僅被當作工具,在人際交往中,我對別人來說更是可有可無。同事們的態度讓我更加堅定了要擺脫當下生活的決心,如果不想和這樣的人相處,就只能用盡全身力量離開。后來我寫下這段日志:
小的時候,常常愿意講述理想、夢想、愿望……這些詞看起來遙遠,卻給人許多希望和動力。而長大以后,很少聽到周圍的人談論理想、夢想這些讓人心生力量的東西。這確實是一個奇怪的社會,總有那么一些人,喜歡嘲笑并且打擊別人的夢想和堅持。因為嘲笑別人的時候,他能獲得些許可憐的優越感。實際上他們嘲笑的往往是他們所不具備的。而那些嘲笑他人夢想的人,是因為他們已經老啦,對青春、激情、夢想心生嫉妒。老,與年齡無關,只是因為人有了一顆世故的心,被蒙上太多的怯懦、狹隘和成見。那些時常認為不可能的人,他的人生就是一個巨大的不可能。
有人問我:你靠什么保持這股拼勁?
我覺得,是夢想。夢想和專注,是這個世間讓人忘記一切困窘的力量。夢想,也許是人生中,最最遙遠的路,卻也是最最接近你的地方,值得我們用一生為之努力。
——2012年

2019年,香港理工大學校園,碩士畢業紀念
他們的不相信和否定,也曾讓我感到難過和惋惜。我那時不明白,這明明是很好的機會,又不需要花什么錢,為什么不付諸行動用盡全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呢?我到香港讀博后,收到了當年在網吧和我交接工作,后來曾和我一起在快遞公司做客服工作的李燕的消息:
“我記得那會兒你帶我去你的出租屋,那個房間很小,你就在那兒看書、學習,我就在旁邊坐著。我那會兒真應該和你一起學習,可惜我沒有毅力。”
現在我有點懂了,碾碎命運所需要的決心和付出遠大于保持當前的生活狀態,尤其對女性而言。我們面對的是一種結構性的壓迫,傳統觀念中,女性似乎應該是保守的、溫和的,擁有一個能干的丈夫和一段幸福的婚姻就是成功,用盡心機往上爬似乎是不符合標準的。
為了盡快拿到學歷,我隨時都把備考的書帶在手邊,不忙的時候就一邊看書一邊工作。為此我還被王燕燕嘲諷:“上班還能看書,真好啊。”
我能自動隔絕這些小的噪音,慶幸的是,史經理和王姐也不管我,他們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讓我有了更多的學習時間。下班后,我就趴在床上或坐在床上學習。沒有窗戶的房間、昏暗的燈光、捧著書專心學習的女孩……那一刻,時間好像停止了流動,空氣也在瞬間凝固,宇宙把能量都匯聚到了字里行間。
自打初一輟學后,書本就在我的生活中消失了。所以剛開始備考時,我心里很忐忑:我能做到嗎?拿到教材后,一開始確實看得很吃力,因為我不理解內容。那些陌生的詞匯我聞所未聞,它們就像神秘的符號一樣。為了記住書中的內容,我反反復復看同一本書,把重點全部標記出來,反復地背誦和抄寫。一段時間后,我抄書的本子堆得比我還高,本就不大的房間變得像一個快遞中轉倉。我用的都是笨辦法,就像俗話說的: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因為收入低,我也沒有別的興趣愛好,每天除了上班就是看書、準備考試。看書和備考成了我的娛樂活動,對此我并沒有覺得痛苦或費力。十八歲的我已經離開學校將近五年,能再次有機會學習、考試,體驗當學生的感覺,這樣的生活,每時每刻對我來說都是幸福的。
很快,第一次考試來了。
天還沒亮,我就起來了,摸著黑坐公交早早地到了考點,拿著打印的資料,坐在門口的馬路牙子上做最后的復習和鞏固。早起的不止我一個,考場大門兩側的人行道上坐滿了自考生。我們都很專注,沒有人玩手機。
考試地點一般都在中學,就使用學生的桌椅板凳,桌子上面貼著考生的名字。第一次考試時我非常緊張,生怕自己顯得很笨拙,因為我對所有的流程都不清楚。印象最深的時刻,是第一次看見答題卡。那是一張粉色的卡紙,大概是兩張A4紙的大小,正反面都可以寫字。我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名字和考號填好,手有點抖,既興奮又害怕。
這是我另一段人生征程的開始,這次我掌控自己的命運,手中的筆就是我的鑰匙,幫助我打開那一扇扇通往更高臺階的門。
雖然很生疏,但第一次考試的四門科目我全部都考過了,分數也遠遠超過及格線。成績公布后,我把成績單截圖發在了公司的客服群里:
“你看,我考過了吧。”
這次沒人理我,群里一片沉默。那一刻,我又懂了,人生是自己的,無須證明給任何人。
第一次考試獲得的正向反饋給了我極大的信心,也驗證了我的學習方法。我體會到那種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感覺,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天,我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前進,無所顧慮地前進。